深圳文艺家|新闻纪实摄影家赵青:用杂志封面镜头记录时代 用影像凝聚力量贝搏体育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不但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也创造了文化发展的奇迹。一批批文艺人才扎根特区建设发展、挺立改革开放潮头,结下深圳文艺事业的丰硕果实,持续推动着深圳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我们特此开设专题文艺品牌栏目《深圳文艺家》,从深圳文艺家的成长、奋斗历程和艺术成就等角度,深入探索、挖掘背后故事,展现深圳文艺家精湛的艺术素养和精彩的艺术心路,让艺术之光闪耀在城市的星空。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8月17日讯(记者 赵文硕 张玲 鹿筱悦 苏晓敏)影像之于文字的不同,表现在可以直接将情感的张力跃然纸上。翻开赵青的摄影作品集,50幅纪实影像以超出语言的一种交流方式,将各时期被重视或被略过的多个瞬间重现。
在赵青之前出版的摄影作品集序言中,他写下了这样一句线多年来我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中国新闻摄影的真实。”这其中的“生命”和“鲜血”绝非夸张。
1993年8月5日,深圳清水河方向的油库传来一声巨响,当时身处福田区振华路南光大厦的赵青果断作出反应,抓起相机,立即下楼拦下一辆的士向事发地点出发。
“当时我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离现场近一点,再近一点,拍摄更真实的画面”,赵青说。到了事发地点,赵青一头扎进热浪的源头。就在他不断拍摄记录的时候,第二次大爆炸发生了。短暂的昏迷过后,赵青本能的反应就是把炸坏的相机和摄影包收在一起。
时至今日,在大众搜索引擎中,赵青这位“举着相机、迎着爆炸冲锋陷阵的摄影记者”仍被收录在该事件的百科词条中。这场爆炸炸开了赵青的腰部,左肾露出,缝了18针,身上一寸以上的伤口有26处,左脚踝关节粉碎性骨折,险被截肢。“在前些年的时候,我听到清水河这几个字仍心有余悸,左脚的伤造成终身后遗症,被国家残疾鉴定部门评定为四级残疾。”
这组被赵青从大爆炸中挽救出的珍贵影像在那一年摘得了中国新闻摄影年度金牌奖,实现广东省零的突破。画面无声却震撼人心:四名消防员背着灭火器躬身面向冲天的大火,卷着碎石粉末的浓烟充斥着整个天空。
在生与死之间打了个旋儿后,赵青还是选择端起相机回归摄影事业。在2002年深圳大鹏湾三门岛巴拿马籍起火的油轮旁,在2008年韶关冰雪灾害现场,以及同年北川震后的废墟上,在每一个惊心动魄的事件现场,赵青总会一次又一次地向更接近真实的方向奔去。
2002年底,一艘巴拿马籍万吨油轮驶至深圳大鹏湾时意外起火,赵青前往拍摄记录下此幅影像。(赵青 摄)
灾难后如何重拾信心往往是令人肃穆屏息的话题。但赵青拍摄的《北川废墟上的幸存者》,却能让人放开绷紧的呼吸贝搏体育,油然生出一种敬意。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特大地震。地震发生后,已是资深记者的赵青立即做好赴灾区采访的准备,并与多方联系,最终跟随广东边防部队109名将士一起登上飞向灾区的专机,在震后24小时内赶到现场。
“我们到达的第一个地方就是重灾区德阳市汉旺镇东汽中学,学校教学楼从六楼一直塌到了一楼。”赵青仍对这段回忆刻骨铭心,“在当时现场一切都是血色的,血水、雨水、汗水、泪水都交织在一起”。
在之后的72小时里,赵青一边争分夺秒地参与救援,一边拍摄采访,把灾难现场的真实图像和新闻稿传回深圳。《深圳晚报》每天用两个头版及时报道灾情。
在灾区的第7天,赵青跟随部队进入北川县山区搜寻灾民,在傍晚下山途经擂鼓镇胜利村时,一缕炊烟从废墟中袅袅升起。赵青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在地震灾难毁灭式的破坏下,一对夫妻在不成型的房屋中扒出灶台开始烧火做饭,面对灾难,生活还得继续。赵青当即按下快门,将这感动人心的一幕永远定格了下来。
次年摄影,这幅《北川废墟上的幸存者》获得了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荷赛)比赛一般新闻类单幅银奖。
震后一周年,赵青重返灾区进行回访,期间他找到了在灾难废墟中幸存的东汽中学4名学生:卿静文、杨柳、李春阳、曹建强贝搏体育,开始了时长14年的跟踪拍摄。
多年来,赵青与4个学生亲如父子,在孩子们大学毕业、成家立业的很多个重要时刻,赵青都会参与见证。
访谈中,赵青多次用“幸运”来形容自己:跨过鬼门关重拾相机是幸运,将自己的青春年华融进了深圳的大发展也是幸运。
1991年,从武汉大学新闻系摄影班毕业的赵青南下深圳成为《深圳商报》摄影记者,“当时我比较年轻,就像崔健唱的《一无所有》,我只背了个包,带了一部相机和几本摄影的书,就投入到了特区轰轰烈烈地建设洪流之中。”
赵青回忆起初始深圳的景象,“当时上海宾馆以西,也就是现在的市民中心一带还是稻田、鱼塘。多年过去,现在时常看到深圳的山山水水,我都会想到我的青春和年华已融入了深圳的山水之中。”
“深圳的变化速度令人惊叹,很幸运我可以用相机来记录这座城市的发展,而且能让人们通过我的摄影作品去欣赏这个城市的伟大成就。”31年间,赵青透过镜头见证了深圳令人惊叹的发展,也用影像记录下了每一个时空里的情感细节。
因为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也源于职业习惯,赵青只要出门就会在副驾驶座位上放个相机,养成了一种用镜头来观察世界的习惯。一旦发现有价值的画面,他就会迅速记录——1992年深圳街头排队数十小时认购新股的青年、1997年欢送驻港部队进驻香港的舞狮队、2003年布吉站返深的打工人、2006年社区前顶着烈日推销地产的中介……
1997年7月1日凌晨6时,深圳市20万群众冒雨欢送进驻香港。(赵青 摄)
2003年春节刚过,深圳特检站布吉检查站为返深的打工人员服务。(赵青 摄)
2006年,在深圳梅林一村社区前,中介人员顶着烈日推销地产。(赵青 摄)
2022年年初,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深圳进入了7天慢生活。在此期间,赵青组织深圳市摄影家协会部分骨干摄影家们和社区干部一起深入基层,用相机记录了许多感人的时刻。
2022年,在慢下的深圳街头,一名环卫工人用手机拍摄街头的春花。(赵青 摄)
“摄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到人民中去,用镜头去记录真实的百姓的生活,拍摄有温度有厚度的摄影作品,是一个艺术家的责任和担当。”赵青如是说。
走在深圳街头,常会在公交站台处遇见张贴的《影像深圳家谱》。一张张全家福记录下了曾经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深圳的建设者们,几代同堂的巨幅影像上,映射出一座城市根植厚土、不断向上生长的旺盛生命力。
《影像深圳家谱》是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指导,深圳晚报主办,深圳市摄影家协会、深圳市新闻摄影学会等多个摄影组织参与协办的大型城市影像项目,今年已经进入第八季。每一季都会组织深圳30多名知名摄影家、30多名专业文字记者,拍摄采访来深的100名奋斗者。项目预计拍摄10年,总计拍摄1000个深圳奋斗者的家庭。
在深圳特区发展的40多年间,一代一代的摄影人担当起了记录城市发展的重任,他们为深圳这座城市留下了丰富的艺术影像。
“我对摄影事业的追求是永恒的,需要一生的时间去做。”这句话是赵青寄予自己的信条,“用镜头记录伟大的时代,我也在不断面向未来,追求新的时代。”
赵青,1963年出生于湖北,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摄影专业、高级记者。现任深圳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杂志封面,《深圳晚报》党委委员、编委。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中国晚报摄影学会执行会长、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摄影作品《深圳8·5大爆炸纪实》曾获第十三届中国新闻摄影年度金奖,同年获得中国新闻奖。1994年获首届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奖贝搏体育、银奖。2009年获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一般新闻类单幅银奖,广东省第九届新闻金枪奖,第八届、第十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2015年获第十届中国摄影艺术金像奖。多年来,在国内外举办4次个人摄影作品展,出版3本个人摄影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