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城摄影奖”贝搏体育终评评委贾代腾飞:单幅比拼的是方寸之外的隽永
第三届“大犟杯”拾城摄影奖终评直播将于7月27日举行。为更好地让读者与入围摄影师了解“拾城摄影奖”及本届终评评委,拾城推出终评评委的系列访谈贝搏体育,听听他们对摄影的理解 。本期为第五期。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可视化实验室首席创意官、武汉发布副总编辑、视觉总监,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曾获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金奖、第二届全国青年摄影大赛金奖、两次获得“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奖、获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评委会推荐作品。2012年入选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大师班,赴阿姆斯特丹学习。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华中科技大学美育导师、佳能EOS影像学院讲师。个人摄影书《突围》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
提到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特别是比单幅,确实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就像一定会有人滔滔不绝给你讲光影、质感、结构、瞬间、氛围等。我承认遵循这些标准,可以创作出足够吸引目光的作品,但并非“不二法门”。单幅论成败,本身就太主观和偶然。
为什么这么说?在信息过载的当下,摄影“人无我有”的时代一去不返;“人有我优、人优我快”,而后快速传播、快速消解。单幅摄影作品,直接作为信息传递的介质,容量小太过单薄。
当然,并不是说没有这样好的作品,比如2015年东方之星游船倾覆,摄影师陈卓拍摄的《东方之星扶正出水》。静静停泊的游轮,正在集结准备登船收殓的救援人员,夕阳西下,一如这艘船从未离港。陈卓用手机拍摄的这张图,展现了巨大的悲悯贝搏体育。
只不过对于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生活,是承受不住这么多惊涛骇浪的。没有事件意义加持的日常单幅,不管横竖如何腾挪,圄于方寸之间,比拼更多的是想象和回味绵长。
2021年10月13日,西藏,一车欧式沙发准备从郊区的家具厂运送至亚东县的KTV里。摄影/杨扬
2021年12月28日,北京,一只鸽子在飞行过程中不慎撞上建筑物的外墙玻璃,留下一道清晰的印子。摄影/吴皓
这三张是我在过去两届评选中,非常喜欢的作品,看似稀疏平常,却暗含作者的观察和巧思。第一张正在运送至高原县城KTV的红色欧式沙发,应该是仿皮的。坐垫上的灰尘表明了沙发的档次,雕花和远处的群山呼应。这种沙发的生产大多在东南沿海,转辗到雪域高原。缺氧的霓虹,吼出谁的梦。
第三幅是张有声音的照片,平常的午后,蝉鸣、呼吸。多年后,再看此作,心里会获得怎样的平静,唤起多少回忆。总之,这些都是基于我个人体验的矛盾和不可言说。
你曾在不同的城市工作和生活,在你看来,这些城市在拍摄时有哪些不同的气质?
我出生在重庆,求学于武汉,后来到杭州、上海,再到武汉定居,都是逐水而居。有水的城市,灵动飘逸,但这几座城市,又各有各的气质。我认为,观察城市的时候,更多是观察自己。所以,真正以城市为创作题材,只有我在上海的时候拍的《魔都突围》,就是那种模棱两可的漂。
最大的局限还是观察的深入、叙事的延展、思辨的扩容以及更多可能性贝搏体育。最大的优势是谁都不敢轻易“封神”。
谈不上最喜欢,脑子里走马灯过了很多照片,闪现出这张。2010年,即将离开杭州去上海摄影,摄于雪后西湖边。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暗合了当时的心境,不知道风要往哪个方向吹。
从摄影记者到融媒时代影像的可视化探索,你对摄影的理解以及工作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我是2020年底,主动从图片转到视频这个赛道的。业态变了,摄影记者首先要重新解决“被需要”的问题,与其被动接受,不如自我革命。我工作室叫可视化实验室,并没有叫视频工作室,也是不愿自我束缚,想从可看、好看、耐看的角度,运用一切视觉、视听方式,为传播服务。过去三年,我绝大部分精力和思考,都放在短视频上了,也有几部自认为还不错的代表作。
照片只是见缝插针拍拍。回溯反思,转型不等于弃守,摄影我是不会丢下的,必争之地必须守牢。同时,这三年对视听语言的熟悉,也让我对静态影像有了新的思考摄影。再者,视频项目化比图片项目化难度大多了,谈商业不丢人,找到买单人也是一种重要能力,才有可能把作品往大了想,敢想敢做能做。总之,我没有把这种转型看成是一种负担,在我眼里只有一个标准,搞得好不好,做得到不到位。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贝搏体育贝搏体育贝搏体育贝搏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