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9九游会抓住精彩瞬间:让影像报道“有故事”
:影像报道在“读图时代”具有显著优势,优秀的影像报道,更像“讲故事”。当前,全军官兵持续掀起学习贯彻习强军思想的热潮,《画报》作为全国唯一的军事新闻图片期刊,必将发挥影像报道优势,记录强军兴军伟大实践,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
影像报道在“读图时代”具有显著优势。互联网上,标题带有“图”字的新闻往往自带流量。读图弥补了文字阅读直观性的不足,减少了理解文字的时间,降低了难度。然而,喜欢读图并不意味着这个时代的受众变浅薄了。相反,基于有限时间里付出较少精力获取更多信息的需求,受众对影像质量尤其是内在信息的“含金量”要求反而更高。
当前,全军官兵都在深入学习贯彻习强军思想,作为以军事新闻摄影报道为主的《画报》,对宣传强军思想、讲述强军故事的图片新闻“求贤若渴”。编辑部每天都会收到不少基层来稿,但令人眼前一亮的军事新闻摄影佳作仍然倍感稀缺。这种稀缺不仅是指图片的构图、用光、色彩等摄影技术不够完美,还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内容。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影像报道对内容的苛求,体现的正是对新闻事实的尊重。编辑部目前收到最多的稿件就是军事训练稿件,此类稿件中不少图片从摄影视角来说可圈可点,但往往让编辑产生似曾相识之感。拍摄演练场总是硝烟弥漫、铁流滚滚,单兵训练更是缺少不了前景据枪、背景跑动虚化的场面……编辑常说此类是套路式图片,缺少新意、内容空洞。相反,一些从影像艺术的角度看略显平淡的稿件,却胜在内容充实饱满、情感朴实,细节的表现深化了拍摄主题。对此,即使摄影艺术方面有点瑕疵,编辑审稿的尺子有时也会松一松。
新闻事实是动态变化的过程,进入镜头的画面并不会一动不动等待被观察记录。所以,在拍摄军事新闻时,拍什么、怎么拍,怎样才能最大化地呈现新闻事实,就需要作者精通摄影语言、技巧且有现场判断力。
影像报道追求立意于有形,寓意于无形,优秀的影像报道,更像“讲故事”。但影像中的故事并非编出来的,我认为,影像中的“故事”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事件脉络与人物情怀。事件有来龙去脉,有始有终。影像报道对事件的起点、过程、终点等不同阶段都可以进行“抠像”j9九游会,舍弃无意义片段,截取有内涵的瞬间。对待人物报道要敏锐洞察人物性格,懂得用静态的语言表现人格特质和人物情感,人物影像就会立体传神。
二是新闻背后的社会思想。军事新闻并非简单的涉军说军,其背后往往背负着特定时代的社会期待、社会理解和社会情绪。一幅军事新闻图片,不仅会在军内产生影响,有时也能引发强烈的社会话题。例如,在中越边境大规模排雷行动中英勇负伤的扫雷英雄杜富国,其英勇事迹随着负伤前后的影像一起见诸军内外媒体后,产生巨大反响。人们在崇敬英雄之余,j9九游会也在自觉反思中国社会的精神价值。
三是影像蕴含的艺术韵味。人眼直视的实物实景和相机拍摄的镜头成像在事物表观效果上有着本质区别。同样的拍摄对象,我们常常感叹摄影家为何总能拍出令人拍案叫绝的佳作,原因就在于影像不只是记录,还有艺术。那些兼顾了新闻性和艺术性的摄影佳作,在保持事物的本来面貌之上,增加了艺术审美和人文情怀,扩大了图片信息含量,使原本普普通通的影像变得耐人寻味。
四是受众情感的启发介入。相比文字,影像更有利于激发受众情感。当受众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就会产生对影像强烈的主观感受与共鸣。《画报》2010年2月(上)刊登的摄影作品《泪个蛋蛋流呀冻成了冰》,j9九游会展现的是红山嘴边防连年轻军官与未婚妻短暂相聚2个小时,却又在风雪中告别的情景。画面中一对年轻恋人紧紧相拥,依依惜别,一颗夺眶而出的热泪在严寒中冻成了冰,摄影记者王卫东迅速定格了这一瞬间,那颗晶莹剔透的泪珠直击读者心灵,让人过目不忘。瞬间创造永恒,故事内涵最丰富、最细腻的片段被相机镜头捕捉到、定格住,从而传递出绵绵不绝的回味,这正是其他新闻报道形式所不具备的优势。
1990年8月,在银川召开的我国首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著名新闻人蒋齐生和穆青分别提出了“图文并重”和“两翼齐飞”的新闻摄影传播理念,至今仍具指导意义。
影像报道想要讲好故事,作者要具备关注和捕捉新闻的能力,创新拍摄手法,更新摄影理念,学会在司空见惯的题材中找寻独特画面,写好文字新闻,提高摄影专题报道内涵,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强军兴军伟大实践,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
(一)做好重大主题的全景式报道。《画报》在新时代的办刊方针为:军事影像史记,军旅时代面孔。近年来,在忠实记录国防和军队发展建设方面,《画报》从不缺席,刊登了大量宣传强军兴军的独家图片,对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进行了全景式报道。2019年1月4日,习主席签署2019年1号命令,向全军发布开训动员令。《画报》适时推出稿件,将镜头聚焦陆海空三军以及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武警部队的训练场,20余幅图片全景展示了全军和武警部队官兵闻令而动、遵令而行,练兵备战谋打赢的壮阔场景,有力烘托和印证了强军主旨。
(二)聚焦强军目标,宣传备战打仗主责主业。部队大抓实战化军事训练,持之以恒加强战斗力建设,是影像报道容易出故事、出好图的原因。《画报》2018年5月(上)刊登了空军摄影记者刘应华带领团队拍摄的稿件《换羽重塑,奋飞新时代的春天》。此篇稿件讲述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按新法规新大纲施训,重塑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故事。整篇稿件图片恢宏大气、视角独特,文字简短精彩、娓娓道来,以装备线条的刚硬冷峻和个性化的人物特写,形象展示了空军新型主力装备以及优秀飞行员的风采,可谓一篇讲好影像故事的佳作;《画报》2019年3月刊登的稿件《24小时草原激战》,以多幅高清大图精彩呈现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全要素实兵对抗演练,空地协同、远火打击、工兵扫雷、夜间激战等画面明暗对比强烈,“战场”环境逼真,战斗气氛浓烈;《谁是幽灵王者》则以侧记的形式记录武警某部狙击手比武,狙击手身着吉利服以高冷的姿态穿梭于丛林的场景,配合像故事一般叙事的文字,一场比武竞赛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做好典型报道,让时代楷模深入人心。影像报道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宣传报道新闻典型j9九游会,这是文字新闻不具备的优势。但此类图片报道长期以来也形成一些痼疾,例如图片内容空洞、缺乏特点,拍摄对象“高大全”形象固化。影像报道典型必须真实可靠、返璞归真,刻意塑造人物 “高大全”的形象,甚至摆拍,只会让典型报道失去可信度,影响公信力。创刊68年来,《画报》发挥影像优势,宣传报道了我军众多典型,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2018年7月,默默守岛32年的英雄王继才走了,他一个人的事迹感动了全国人民。《画报》连续用两篇报道追忆、宣传“守岛英雄”王继才的英雄事迹。其中2018年8月(下)稿件《开山岛,永远矗立着那个身影》,用追忆的形式,展现了军事摄影记者镜头中的“守岛英雄”王继才。这篇稿件选用的8幅王继才生前图片没有“高大全”的形象,夫妻俩在大雨中挥手、合影时的憨厚大笑、丈夫升旗妻子敬礼……每一幅图片都自然真挚、每一段配文都朴实无华,让人泪目。2018年9月(下)的稿件《寻找王继才》,摄影记者张雷以寻找之名踏访开山岛,通过旧日影像、英雄遗物、英雄传人等图片折射王继才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与赤子情怀,同时也标示了他的精神境界和人生高度。
(四)讲述虽远犹近的家国与边关。“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从军报国自古以来便是诸多有志之士的共同追求。2019年3月,《画报》刊登“新春走军营·记者在战位”稿件《屹立在喀喇昆仑之巅》,以记者亲历的形式讲述全军驻地海拔最高的河尾滩边防连在“生命禁区的禁区”艰苦戍边、用海拔高度铸造精神高度的故事。雪山、冰河,这些看起来风景绝美的地方,生活环境竟是极端的艰苦,边防连官兵顶风冒雪巡逻、生命禁区里巍然不动的单薄背影,一幅幅画面配合感人至深的美文,穿透了视觉和情感,直击读者的心灵。2017年2月(下)特稿《一百一十五名军嫂撑起另一座营盘》,则以独特视角关注部队移防后家属们在原驻地的留守生活,扶老携幼、包揽家务、忍受分居,20余幅来自生活不同层面、充满日常气息的图片,营造了思念、辛酸、理解、承受的浓浓味道。你为国尽忠,我为你守家,也许,这些军嫂们柔弱而坚守的身影能够成为这个时代的代表性瞬间,为改革强军讲述最感人的故事,留下最深刻的影像记录。j9九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