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军事新闻摄影的纪实与艺术表达
摘 要:军事新闻摄影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深刻的思想表现力、浓烈的情绪感染力,在军队新闻宣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军事新闻摄影只有将新闻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才能拍摄出思想内涵深刻、视觉感染力强的精品力作。
新闻摄影,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目的的纪实性摄影,新闻性是新闻摄影的基本属性,同时,摄影先天的审美取向,又决定了新闻摄影必须要追求质量上乘的艺术表达。因此,只有将新闻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才能拍摄出思想内涵深刻、视觉感染力强的精品力作。
在编辑新闻摄影作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一些新闻摄影作品或构图缺乏创意,画面呆板乏味,或过度追求艺术性而忽略其新闻性,缺乏鲜明特色。那么,军事新闻摄影如何实现纪实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五点。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军事新闻摄影是军事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新闻摄影记者必须牢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作用、职责使命、方针原则,紧扣时代脉搏,用光影展现时代风采、讴歌时代精神、记录时代特征。
时代是新闻赖以生存的土壤,任何新闻作品都不可能脱离时代而独立存在,把握住了时代脉搏,就找到了新闻摄影的价值源泉。当前,改革强军大潮汹涌澎湃,练兵备战火热进行,军队新闻摄影记者肩负着传播强军声音、宣传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反映军营新貌、教育引导官兵的光荣使命。要围绕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成就、练兵备战的新经验、基层官兵关注的新热点,以高度敏感的新闻触觉,将新闻事件中蕴含的新闻价值直观传递出去,将代表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形象立体地展现出来,让军事新闻摄影发挥出凝聚力量、激发士气的强大作用。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新闻摄影作品就有了生命力。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党、国家和军队的工作重心都有所不同,阶段性的中心任务既是党中央、关注的重点,也是普通民众、广大官兵目光聚集的焦点,理所当然也应该是军事新闻摄影记者紧紧抓住的要点。比如,打响于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就是全国民众高度关注的头等大事,很多摄影记者和医务人员一起,不惧危险,勇敢逆行,深入疫情重灾区,深入医院病房,深入防控工作各个岗位,拍摄了大量振奋人心、鼓舞力量、传递真情的新闻摄影佳作,为抗击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军事新闻摄影记者来说,国家重大科研试验、部队演习演训任务、重大典型宣传、年度阶段性重点工作等等,都是应该格外关注的对象,要密切跟踪,力争推出精品力作。
新闻摄影作品来源于新闻现场。然而,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的产生绝不仅仅是机缘巧合或灵光一现。在投入拍摄前,摄影记者头脑中就应该明确拍摄意图和拍摄重点。主题是新闻摄影的灵魂,只有拍摄主题清晰了,才能清楚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传递什么样的理念,把对新闻事件的理解通过曝光、构图、色彩的运用等技术手段体现到作品中去,这是专业摄影记者和拍客的最大区别。摄影记者要勤于动脑,善于思考,这样才能在更广阔的视野里捕捉到更多的主题,更深层次地挖掘、提炼新闻图片的意义和思想,拓展新闻图片的深刻内涵。
如果把一次新闻摄影任务比作一次战斗,那么,有了主题就有了明确的作战目标,下一步就应围绕目标制定好作战方案。新闻摄影报道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展开拍摄工作前应进行充分的策划,深入了解拍摄对象的特点,只有这样,到新闻现场后,才能更好地抓住事物本质,拍摄出精彩瞬间。比如,拍摄先进典型人物,就要深入了解这个人为什么会成为典型,优秀品质的精神内核在哪里,性格特点是什么,工作生活环境又怎样,哪些是应该且能够通过图片展现的,哪些是需要文字补充说明的,都要心中有数。
在新闻摄影工作中,要善于对新闻事件的特点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围绕主题需要拍摄的内容做好计划,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如何表现,俯拍、仰拍、正面、侧面、背面多角度如何运用,清晨、正午、傍晚光线以及云雾、雨雪等天气如何利用,都要综合考虑,对可能遇到的情况要提前着手准备,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说,如果你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我军第一位摄影记者沙飞深入战场、走进群众,拍摄了八路军长城抗战、百团大战、抗日根据地军民生产生活等大量反映抗战的照片,用相机记录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和平年代,新闻摄影记者冒着枪林弹雨到前线采访的机会虽然不多,但脚底板下出新闻的基本理念不能丢。j9九游会基层火热的战备训练生活是蕴藏新闻的富矿,只有将镜头贴近基层官兵,真正与官兵融为一体,真实记录他们工作训练生活的闪光点,才能拍摄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佳作。
深入基层不能浮光掠影,要深入思考新时代我军基层战备训练、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试验任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规律,努力发掘具有价值的新闻点。要真诚地和基层官兵交朋友,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喜怒哀乐,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基层官兵在面对镜头时可能会表现得不自然,记者可以和他们一起工作、生活和训练,熟悉拍摄环境,增进彼此间的感情。拍摄前,记者要讲清自己的拍摄意图,最大限度地争取官兵的理解和配合,在从事主题拍摄活动前,可先拍摄一些其他画面,一则可以积累素材、启发灵感,二则可以让官兵逐渐适应,面对镜头从容开展工作。
精彩瞬间往往如电光火石一般,稍纵即逝。在拍摄过程中,摄影记者要全神贯注,深入细致地观察拍摄对象的表情动作,不要轻易放过任何细微的变化,可以适时调动官兵的情绪,使他们表现得更加自然。抓拍是新闻摄影的常用方法,只有使新闻事件中被拍摄的主体处于自然状态,才能展示出浓厚的现场氛围、真实的人物情感、客观的新闻事件,拍摄出接地气、有生气、显灵气、有神韵、有灵魂的摄影作品。
毋庸置疑,新闻摄影需要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在拍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纪实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任何构图、光影、色彩的运用都要紧紧围绕新闻事件的表达,片面追求光影容易偏离新闻摄影的纪实性、新闻性。脱离了新闻性,图片再有视觉冲击力也很难成为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一言以蔽之,新闻性是“锦”,艺术表现力是“花”,新闻摄影要锦上添花,而不要舍本逐末。
从笔者编辑摄影专版时收到的组照来看,j9九游会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题材比较单一,如,拍军事工作的照片多,拍思想政治工作的照片少;拍大项任务的照片多,拍部队日常工作的照片少;拍训练场的照片多,拍官兵情感故事的照片少;拍具体工作的照片多,拍典型人物的照片少。二是叙事不完整,拍摄的有些图片大多局限于新闻事件的高潮部分,比如,拍演训活动,只拍战斗画面,前期的整装、出动、部署等画面缺失,画面同质化严重,单发哪一张都不错,但组合在一起却结构松散,图片与图片之间缺乏内在联系。
之所以会出现一些过分注重表象、内容空洞、叙事乏力等问题,主要是因为部分摄影记者对新闻本质的理解不深不透,只满足于视觉冲击力,仅从能不能“出画面”来判断客观事实能否成为新闻,而忽视了对新闻事件本质的挖掘,导致创作思维僵化。对军事新闻摄影记者来说,责任感和摄影基本功固然重要,而新闻敏感性同样十分重要。只有注重培养灵敏的新闻嗅觉,及时发现新闻,正确判断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 才能使摄影作品做到题材独到、视角新颖,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此外,还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舍得下笨功夫、苦功夫,针对新闻事实相对复杂,发生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比较广泛的题材,要进行长期关注和持续跟踪拍摄,使摄影报道具有完整性、系统性。
情感是强化人际沟通的最佳纽带,也是新闻作品触动心灵、引发共鸣的重要元素。富有情感的新闻摄影以直观的视觉感染力,往往能够在新闻事实的传达上发挥出文字无法替代的优势。2008年汶川地震中,《绵阳晚报》摄影记者杨卫华拍摄的《敬礼娃娃》广泛传播,照片中几名官兵抬着一位刚刚从废墟中救出的小男孩,小男孩满身尘土,左臂缠着绷带,举起右臂向营救他的叔叔敬礼。这张照片真切表达了灾区群众对人民子弟兵的感激之情,也彰显了军民携手战胜灾害的乐观主义精神,激发了全国人民守望相助、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强大凝聚力,是一幅不可多得的摄影佳作。这幅作品启发我们,通过将具有代表性的拍摄对象的形象和肢体语言以图片形式进行生动体现,可以产生强大的舆论引导作用。
见微知著,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新闻事件中典型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件饰物都可以凸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比如周总理胸前“为人民服务”的徽章,比如边防战士粗糙的面孔、坚毅的眼神、干裂的嘴唇以及挂满冰霜的帽耳、磨烂的战靴等等,都在摄影作品中起到了烘托主体形象的重要作用。摄影记者要抓住新闻事件最有说服力的细节,对不重要的因素进行大胆舍弃,利用剪裁和虚实、明暗、色彩对比,抓关键信息、抓有用元素、抓重点细节,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强化图片的视觉深度和视觉冲击,更好地彰显新闻价值、揭示新闻事件的全貌,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捕捉到精彩瞬间绝非易事,新闻摄影者除了要具备较强的摄影技术和职业使命感,还需要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英国摄影记者迈克·威尔斯拍摄的《手—乌干达旱灾的恶果》,通过黑与白、干瘪与丰满的两只手的对比,揭示了非洲大地连年战乱与饥荒带给普通民众的深重灾难,有力地凸显了主题,引起了受众的强烈共鸣。总之,不同细节有其不同的特色,蕴含着不同的内涵,见人见事见细节的新闻图片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拍摄时一定要多观察、细领悟,力求抓到能生动反映新闻主题的细节。
新闻摄影记者不但要有娴熟的摄影技巧和审美能力,还要有广博深厚的多学科修养,对党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人文、地理历史、部队建设、战备训练、政治工作以及其他艺术学科门类都要广泛涉猎,积极学习,藉此增强文化底蕴。只有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在面对各种新闻事件时,才能够去伪存真,发现最能表现事物特征的局部和细节,创作出视觉表现力、情绪感染力和舆论引导力兼具的新闻摄影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