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0898-08980898
MESSAGE客户留言
热线电话:
0898-08980898
首页
关于贝搏体育
作品展示
团队组成
产品中心
贝搏体育资讯
资质荣誉
服务特色
人才招聘
客户留言
联系贝搏体育

贝搏体育资讯

当前位置: 贝搏体育 > 贝搏体育资讯

摄影记者速写:无畏无憾的逆行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像力量”系列报道)

发布时间:2023-02-08 10:20:35

  摄影记者速写:无畏无憾的逆行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像力量”系列报道)

  1月23日,除夕的前一天,家家户户在忙着准备过年,不少记者冒着被传染的风险,进入武汉金银潭医院。因为镜头,我们才知道,层层叠叠防护之下,竟是一个个年轻的脸庞。因为穿脱防护服不便,她们数小时滴水不进。长时间戴口罩,姑娘们脸上留下了清晰的印记,这些被摄影记者记录下的面庞,成为大家眼中“最可爱的人”。因为镜头,我们看到,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他在前往武汉的高铁餐车上休息的照片,感动无数国人;因为镜头,我们认识了数千名建设者,他们昼夜不停地推进建设,仅用10天便让一座医院拔地而起……一个个深入抗“疫”一线的摄影记者传来的报道给公众以力量与希望,而每一则重要信息和鲜活画面的背后,是无数将镜头对向他人的摄影记者默默的付出。

  作为社会的“瞭望塔”,一线摄影记者和白衣天使一样可敬。以时叠加的确诊数字,让人焦虑不安,平凡的记者在疫情面前,也会疲劳,也可能被感染,但他们依旧一头扎进一线。身为新闻摄影人的他们深知,只有越靠近现场,才越接近真实,而这份真实,应该被每一个人知道。

  自疫情爆发以来,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媒体在内的全国媒体紧急动员,派出精兵强将前往疫情一线月,武汉疫情出现伊始,新华社摄影部的摄影记者们一直坚守在武汉抗疫、防疫的最前线。“不在现场,我会遗憾终生”,新华社驻湖北记者熊琦在记者手记中写道。1月23日凌晨3点,熊琦被朋友的电话从睡梦中叫醒:“疫情严重,武汉可能马上要封闭。”此时,他刚刚从武汉回到老家过年,但一座千万级的城市因为疫情而封闭,作为一个记者,如果不在现场,他会遗憾终生。于是,他告别家人,回到武汉,从高速公路收费站开始,边走边拍,在武汉的街头巷尾,记录着这个城市最为艰难的一天……等下午回到家中,查阅相关报道,熊琦发现医护人员的照片非常少——没有核心隔离区的照片,这是一个巨大的缺失。他随即采购了足够支撑一周的物资和食品,做好了独自隔离的万全准备,并下定决心第二天进入核心隔离区,记录医护人员奋战在疫情防控战一线的画面。第二天中午,在中南医院重症隔离病房的清洁区,熊琦对着镜子拍下了可能是职业生涯中最不帅的一张工作照,然后,独自走向隔离区。口罩的雾气时不时糊住眼镜镜片,隔离服闷得他浑身是汗,但心中的使命感,不断地催促他:再多拍一点,再多拍一点。“没有犹豫,也没有丝毫恐惧,作为新华社记者,我知道我出现在最该出现的地方,这也是成千上万医护人员日夜奋战的地方,无数病人寻找生之希望的地方。”

  “我觉得状态非常好,每天都兴奋着,没问题。”这是人民日报1月29日派往武汉的90后摄影记者张武军的回答,这也是他从事新闻工作以来第一次单独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真实反应。这次一接到赴武汉报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任务,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摄影组只有7个人,人手少任务又多,我年轻身体好,也没啥家庭负担,父母也挺支持的。”能到一线报道,积累采访突发重大公共事件的新闻摄影经验,是他一直期待的,“机会来了怎能错过?”他在出发前特地学习了报社资深摄影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在非典期间拍摄的所有照片和摄影组组长雷声在汶川地震期间拍摄的照片。对于自己的这次拍摄任务,他有着清晰的报道思路:紧扣舆情热点,回应民众信息诉求。他对自己也有这样的标准和要求:我最后出片的每一个镜头都是必须经过在景别和构图上考虑的,不能随便站在一个地方按两下快门就完事。穿着紧绷的防护服,戴着勒紧耳朵的口罩和起雾严重的护目镜,对于摄影记者而言简直是“灾难”,“我甚至很难透过护目镜看清相机传感器里的图像”。而在媒介融合时代,要求摄影记者集图片、视频、文字报道于一身,每天要跑不同的地点,前期拍摄、后期修图、发稿,还要根据报社与当地建立的选题线索群确定第二天的采访拍摄重点,对个人而言工作量和工作强度确实很大。不知不觉,忙碌中的他在武汉已快半个月时间,当领导问他愿不愿意继续坚守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问他估计何时能回,“起码也要坚持到月底。”作为父母手中的宝,他也同样知道父母的担心,不管多累都会给家里报平安。

  中新社湖北分社记者张畅以其自身的职业敏感,在疫情发生之时便投入到拍摄当中,从疫情开始到现在,他主要拍了医务人员在一线的工作、武汉“封城”的城市景象和市民的生活状态。最初他对疫情也有些担心,后来通过人民网、央视等一些媒体,还有患病医生公布的一些信息了解到,病毒对老年人,尤其是身体患有基础疾病的一些人影响较大的时候,他放松了些,开始走进医院拍摄报道。在做常规报道的同时,他还会关注医务人员和市民的人和事,记录下大家是如何去应对这场疫情战胜疫情的点滴,拍些有情感的照片。

  大年三十晚上,在北京准备和妻子一道包饺子过年的报摄影记者范显海,接到了“出征”的命令,虽然放心不下身体不适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是军人就得听令”的他义无反顾地收拾行囊,执行这次特别的任务。1月27日,他随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进入了“最危险的地方”——重症监护室。“上级没有硬性命令,也有人劝我不要进病房,但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不一样,必须得在现场。既然我在前线,就得上阵地,既然端起枪,就得冲锋”。就这样,范显海多次进入医疗一线,“每次拍摄完出病房,我都想,该做的都做到了,下次不进重症监护室了,但还是进了两次、三次。不想缺席重要事件、重要时刻,拍照的都这‘毛病’”。

  如果没有突如其来的疫情,新京报摄影记者陶冉本该是能陪伴在患病多时的父亲身边过一个团圆的春节,但实际情况是,为了报道抗击疫情,他在1月27日便已随北京市第一批医疗队驰援武汉。陶冉说,他的主要任务是在拍摄医疗队救护病患。他告诉记者,这支队伍当中都是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他拍摄再辛苦、再危险都不及所有医护人员的奋不顾身和与病患的零距离接触。作为湖北人的他,有信心配合北京医疗队在武汉共同打好这场抗疫情的“硬仗”,并且代表湖北人向外界发出武汉最正能量的声音。

  北京日报摄影记者和冠欣提前结束春节假期,大年初二晚上就回到北京,主动向单位申请参加抗击疫情的报道工作,1月27日当晚随北京驰援武汉医疗队第一批队员到达武汉。此次,北京日报派出文字、摄影、视频摄像记者各一名,分工明确,相互配合,通过协作完善新闻事件的报道形式,在报纸(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和新媒体(北京日报新闻客户端、北京日报、晚报新媒体矩阵以及全网平台)同时发力,尤其重视对即时、快速发稿的要求。“医疗队里有很多动人事迹,可以挖掘出不少好的人物故事,也拍到了一些自己想要的照片。”但对于一个记录者来说,疫情的其他方面又不能全面兼顾,不得不面对很多当地疫情和事件的缺席——“肯定会有遗憾。虽然没人要求,但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要求自己多拍一些,再多拍一些。”

  曾担任本报图片编辑的高曌,是随北京医疗队援汉的北京青年报特派摄影及视频记者,碰到疫情爆发,新闻嗅觉和专业精神告诉他“去现场”,因此,在大年初三北京青年报微信群里传来“征集令”时,他毫不犹豫地“请战”,去到目前全世界最受关注的新闻战场。北京医疗队支援的医院是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地处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曌在这里用相机记录下了一线医护人员“抗疫”的故事。

  1月27日晚上,武汉封城后的第5天,《三联生活周刊》摄影记者蔡小川却逆行在开往湖北的G69列车上。“在来之前,我不清楚自己能起到什么作用,我来拍这些东西是想说明什么,但我想如果不能在这个时刻近距离记录他们,可能也是一种冷漠吧。”

  湖北日报视觉新闻中心摄影部共有记者编辑13人,除一位女记者怀孕休假外,其他人都在跑疫情,全天候满负荷工作,连续推出了多期专题报道。摄影部主任周立新说,从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起,记者们就兵分几路,不分昼夜地在医院、出城高速、火车站、机场、地铁、商场超市、街道社区以及与时间赛跑的雷神山、火神山新医院建设施工现场等地进行采访,经常拍摄到深夜,有时要一直拍到凌晨3点才能结束。此外,摄影部还要策划布置第二天的图文报道、专题呈现,工作量很大。柯皓和魏铼都是40岁以下年富力强的摄影记者,他俩职责比较固定,一个跑医院,一个跑部队并替补上医院。柯皓四进隔离病房,用相机记录下医护人员奋战在ICU,救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紧张时刻。魏铼封城首日就进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隔离病房,发回一手图文报道。

  周立新说,采访初期比较困难,记者们都是自筹防护设备,两位跑一线的记者也不敢回家,后来报社想尽办法,为保障记者的人身安全逐步配备了专业防护设施和提高免疫力的中成药。深入医院一线的记者至今还住在宾馆,发稿吃住自行隔离,一直不能与家人团聚。问他们紧张不紧张,他们表示“没时间紧张,事情太多,做好防护就行了”。

  湖北日报视觉新闻中心视觉总监田悦在接受采访时说,湖北日报于1月21日晚成立防疫报道专班,名单里没有他。虽然不用去医院,但他的相机不能沉默。所以,最初他打算出去扫街,记录一下这个特殊时期的城市。一开始,家人不知道。每次他就以买菜、倒垃圾的借口出门。随着一次次出去时间越来越长,家人也大概知道他做什么去了,每次回来就忙前忙后给他消毒,洗头洗澡,把衣服全换洗掉。1月27日,田悦进入专班群,他开始进入一线拍摄协和、同济医院坚守的医生、治愈的病人出院、社区坚守的工作人员、全国各地驰援的医疗队,以及疫情下的普通人生活,泪水每天都浸湿眼眶。“对生命的敬畏,对事件的客观态度,要求我们在拍摄的时候心里应有柔软的一面。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我们惟有心怀敬畏,带着温暖与冷静,去观察感受和拍摄。我相信只有这样拍出来充满情感的图片,才是最打动人、最有力量的。”

  长江日报摄影部主任邱焰介绍,1月22日上午,长江日报成立了疫情防控报道指挥部,由他担任摄影组组长,统筹摄影报道工作。无论是华南海鲜市场,还是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无论是人流密集的机场、火车站,还是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工地……摄影组的20多人一直在疫情发生、发展的现场,不断地发出最新报道。记者们都是主动请缨,穿上厚重的防护服,毅然决然地进入j9九游会了救治一线,在离抗疫硝烟最近的地方记录下了医护人员治疗患者的珍贵画面。长江日报摄影记者陈卓安顿好家中老小,在封城当天和妻子一起返回武汉,开始过这个充满未知与风险的,前所未有的春节,他跟拍了武汉市第四医院的一个急救班组的12小时;1月29日临危受命组建的“强强组合”,成为长江日报此次战“疫”报道中的黄金搭档。两名记者——摄影部金振强和城区部史强, 24小时跟随120急救车入户转运重症患者,追踪记录120急救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履职状态,真实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职业坚守,推出了《生命线上的生死阻击战——长江日报记者直击武汉120“战疫”十二时辰》,他们还率先进入隔离酒店探访,选取人们关切的热点,全程跟进,一线探访,用翔实的报道回应关切、答疑解惑;而作为摄影师,邱焰在工作之余以封城的天数作为拍摄的线索,记录了武汉人民的日常生活、城市、街道等现状。“我相信怀有新闻理想和社会责任的摄影记者,一定会坚持冲在一线,尽可能全面、真实地记录、报道这次疫情。”邱焰说。

  著名报人普利策曾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这些冲在一线报道疫情的摄影记者,带着社会责任和专业精神拍摄的影像,为当下的我们传递着一份暖意、一份力量,为历史留下珍贵的记忆,或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2003年的整整一个春季,被称为“非典型肺炎”的病毒侵扰了整个中国,并波及了小半个世界。那时,经由摄影记者的报道,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震撼心灵的静止画面:一位医生的高大背影,面对着病榻上已经停止呼吸的病人,默默地致哀;医生身穿隔离服,脸贴着脸,为病人进行气管切断手术插入输氧导管;婚礼在病房里举行,幸福的笑脸、快乐的烛光和蓝色的隔离服、白色的口罩形成鲜明对照;病榻上的患者对着镜头取下吸氧面罩,戴上口罩,并用手势亮了一个表示胜利的“V”字,身侧一束鲜花无比艳丽(一位词作者看到这一画面,热血沸腾地创作了抗“非典”的歌曲)……那些“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镜头在我们的记忆中一次次地迭现。

  17年后,新冠状病毒肆虐中国,这又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面对疫情,依旧有一批又一批记者紧随医护人员走进隔离区。不同的是,和17年前相比,舆论场和传媒界格局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一个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交相辉映、竞相角逐的时代,是一个摄影技术和传输技术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是一个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更加广泛多彩的时代。手持相机的摄影记者几乎都转型为一专多能的全媒体记者,他们以直面灾难、关爱生命的勇气和情怀,借由新的视觉呈现平台和影像传播的递度式立体流程,除了呈现传统的新闻摄影外,还让静态的照片“流动”了起来。一条条充满人文关怀的鲜活视觉新闻,以前所未有的透明度和穿透力,让“英雄”的形象更为栩栩如生,让报道凝结着韧性和张力,充溢着感动和理性。

  互联网催生了新的传播渠道,以触达受众人数来计,自2019年以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成为很多传统媒体的第一发布渠道。如何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武汉当前的防疫情况?如何让一线医务人员的付出被广大民众看见与认可?相对于传统图文,短视频更立体丰满。

  新华网创新表达方式,开设“我们在武汉”“隔离区直击”“新华社记者武汉Vlog日记”等全媒体报道栏目,综合运用无人机航拍、手机拍摄、录屏、云剪辑、卫星数据等多种报道手段,通过图文、Vlog视频等融媒态形式呈现,带领受众身临其境走进抗击疫情现场。此外,新华社还化身“音乐制作人”,推出《挺住,武汉》《我在你身边》等多首原创MV,当中展现的一批有血有肉、有温度有情怀的摄影作品,为音乐充盈情感。2020年2月2日,这样谐音“爱你爱你”的日子,数不清的父母、情侣,写下请战书,奔赴武汉。3天3夜不眠不休,新华社记者用MV记录下这场“人民战疫”中的眼泪与离别,而看到更多的,是擦干眼泪后的众志成城,是离别过后的风雨同舟。新华社还在立春之际,回顾展示抗击疫情以来的感人瞬间、经典画面,推出《国家相册》特别节目《冬去春会来》等融合报道精品。

  人民网发挥一直以来媒体联动的优势,从除夕下午开始,人民视频联动多家主流媒体,通过网络直播各地最新进展。

  据快手与前线媒体互动统计,入驻快手的媒体中,超过30%向武汉前线派出了记者,包括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网、中新网等在内,累计向武汉派出记者超过百人,生产出原创短视频超过3万条,为抗击疫情做出了贡献。

  湖北日报摄影部的记者都是全媒体型,近两年的报道都要求图片、视频同时完成。这次疫情报道也不例外,图片、视频、航拍全媒记录,报纸、新媒体客户端同步刊发。报社还充分利用抖音平台,发布了数十条小视频报道,达到4亿次播放量。

  长江日报记者深入隔离病房,拍摄了一段反映一线医务人员真实工作情况的短视频,播放量超过2000万。

  新京报武汉前线记者冒着危险先后探访了汉口火车站、华南海鲜市场等场所,实地对疫情情况进行了直播及短视频报道。

  南方都市报特派记者跟随广东医疗队到达前线后,原创了众多短视频报道,在快手等平台发布。记者分秒必争,深入社区、乡村、医院、工厂,不间断记录下“战疫”场景。据统计,10余天中,南方都市报快手号发布了相关疫情报道近100条,直播10场,累计播放量1.2亿。其中,《年三十放下筷子赶往火神山工地,武汉大姐:团结一心会战胜病魔》获得了3346万的播放量。

  潇湘晨报、楚天交通广播等地方媒体则积极发挥本地优势,以无数真挚的细节报道打动人心。其中,潇湘晨报分享的短视频《抗疫一线后女护士的双手》,聚焦了因终日使用84消毒液、滑石粉、酒精消毒液浸泡,感染科护士胡佩布满了细小伤口的双手,让无数网友为之动容,称其为“2020最美的双手”!

  四川华西都市报社在疫情发生后停止春节休假,采编技术员工全员返岗上班,推出“湖北武汉实地探访”“武汉战疫Vlog”“战疫日记”等以短视频为主打的系列现场报道。其在快手上发布的原创视频中,有8条视频播放超千万,粉丝数也从34万涨到100多万。尤其是以第一视角、人格化强、语句平实的Vlog形式记录下疫源地的种种变化,及时传递出武汉等地交通、民情、物资供应等情况,其中3条Vlog播放超过2000万。

  四川的红星新闻对武汉火神山医院的拍摄报道也受到极大关注,一个不到半分钟的航拍延时影像,记录了火神山医院4天的建设变化,播放量达到4000多万,点赞数超过100万,涨粉超过10万。

  1月30日,四川观察第一时间在短视频平台上传《四川省人民医院急需防护服》的视频,介绍当时四川省人民医院防护服仅剩6件、急需社会捐赠并留下了联系方式。3个小时后,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浏览量近1500万,网友们纷纷扩散传播,发动用户助力物资捐赠。而后,各地方媒体纷纷效仿四川观察的做法,将当地急需援助的医院及物资信息做成短视频在快手上接力推广,很快就得到了多方的响应与帮助。各级部门甚至为此专门开设了绿色通道,保证救援物资顺利抵达。

  和时间在赛跑,不少媒体平台在短视频传播的链条中作出了取舍,参与求真。媒体还通过短视频及时通报最新疫情情况、专家研究成果,让公众第一时间了解疫情防控的进展,每条视频基本都获得近2000万的播放量。梨视频对疫情关注的整体节奏呈现严肃客观,更侧重于社会公益性、社会有效性和公共属性的会战。对于一些无法核实真假的短视频,梨视频放弃了流量思维。

  “关于疫情,从年前到现在,看到了很多让人感动、泪目、震撼的视频内容。最常用的那几首配乐,一直萦绕脑海,除了催泪之外,我总想着短视频应该还要有一些理性化的表达。”杭州日报全媒体中心记者曾瑞阳面对如潮的视频,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跨省挖掘短视频《202秒解析百货大楼传染迷局》,聚焦了天津宝坻区百货大楼导致近万人被隔离的聚集性病例,过程曲折离奇,被称为“福尔摩斯”式破局。202秒解析传染迷局不催泪的理性视频也能收获上百万点击。曾瑞阳介绍,杭州日报全媒体中心24小时连夜开工多方远程协作高效出片,疫情期间做了大量短平快的小视频,共同创造了100个10万+微信爆款。“这类内容我把它比作小吃,简单好吃,用户还容易上瘾;百货大楼传染迷局这类理性视频更像正餐。”

  被称为视频博客的Vlog发挥网络日志的可视性、多维性与真实性,在此次疫情中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递方式。新华社深入疫区发回的Vlog短视频报道《我们在武汉:与火神山医院零距离》,总浏览量320万次。短视频中,记者探访火神山医院建筑现场,亲眼见证10分钟就搭好10个房间的地板。

  我们还在一组医生视角Vlog视频里,知道了一对深圳医生抗击疫情的故事——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工作的袁晓珊和她的爱人。视频一开头,是袁晓珊趁着中午的休息时间要去和在同一医院工作的爱人见一次面的过程,而上一次见面,还是因为袁晓珊去一线支援照看病人,在医院里“偶遇”爱人。这整个过程,都被一台GoPro运动相机记录了下来。袁晓珊拍摄的视频被归类到一个叫《我的白大褂·抗疫日记》的特别节目合集里面,分发到B站、腾讯视频等网络视频平台,而它的主要播放阵地在深圳卫视。节目的制片人陈磊介绍,选择Vlog是因为它很注重个人主观视角,而不是第三方视角。Vlog看起来没有那些花哨华丽的画面,或者博人眼球的情节,节奏平缓的内容足以把人们代入其中。

  此外,身处武汉的摄影师也利用自己的专长,记录下他们身边的故事。武汉摄影师杨柯、罗浩、李健、林齐涛、谷一鸣等,在春节期间以“武汉的一天”为切入点,记录病毒笼罩下的城市;以延时摄影的方式航拍火神山医院建设,浓缩工地上基建人与时间赛跑的奋战过程;以静态照片串联起《我们的武汉》短视频,回看往昔武汉的车水马龙、樱花盛开、吃着热干面的人们,传递明媚的阳光终会照亮这片土地的信念。电影摄影师谢丹用一周多的时间,靠着一辆单车穿行在武汉大街小道之中,用手机拍下了守望这座城的环卫j9九游会工人、戴着口罩牵手的恋人、独自在窗口高歌《我和我的祖国》的民众,和所有抗击疫情坚守武汉的市民,用这些照片和视频制作了一个短片。“记录着他们在这个时代的身影,是我的荣幸。”

  “全世界在观看”,出自美国学者吉特林的书名。凡是地球上的重大事情,均在众目睽睽之下,吉特林称之为强光四射社会,一举一动都难逃逸。放在当下,这正是媒介生存的线日,央视频上线,除了第一时间发布疫情防控情况以外,还推出了“建设进行时”特别直播,24小时实时直播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过程。两个建造工地各设有5个摄像头,以便观众全方位监督建设进度。自直播造医院以来,超过7000万人次参与了这场“云监工”。同时,“直播火神山”、“无聊又睡不着看直播造医院”、“火神山 雷神山”等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围绕着“云监工”还诞生了大量衍生内容,主角就是出现在直播镜头里各式各样的挖掘机,一个新的“天团”诞生了。网友大开脑洞,为建筑工地上忙碌的工程设备取名:高层吊车被叫做“送高宗”,混凝土搅拌车被叫做“送灰宗”和“呕泥酱”;一台黄色挖掘机叫做“小黄”,另一台黄色的小型挖掘机则被叫做“小小黄”;一台蓝色的反向挖掘机原来叫做“小蓝”,后来又被网友称呼为“蓝忘机”……

  这座只用10天时间平地崛起的医院,更是让无数外国网友震撼不已。新华社在脸书、推特和YouTube等平台对火神山医院建设全程报道,让国外网友纷纷赞叹中国速度、中国力量,系列报道浏览量超过3000万次,转发、点赞、评论超过200万次,成为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近期受到持续关注的热点。医院建成当天,《中国在武汉10天建成一家医院抗击疫情》文图和视频浏览量迅速突破1000万次,转赞评超过100万。

  除了短视频,不少传统媒体还通过直播的方式向全国观众展示了最真实的疫情防控情况。每场新闻发布会,都能以直播的方式向公众报道相关部门的防疫工作部署与安排,场场不落。此外,央视新闻近期还在快手上推出了共同战“疫”大直播,全天24小时不间断。一个账号不够用,就联动新闻联播、快手小铁、快手看见等其他账号,进行多链路直播,让网友在家中就能多渠道观看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施工进展。封面新闻武汉前线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先后探访了汉口火车站、华南海鲜市场等场所,实地对疫情情况进行了直播报道,直播间最高同时在线日大年初二,在武汉中心城区机动车禁行首日,长江日报摄影记者詹松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直播武汉市区实时状况。自上午8时起,他骑着电动车,沿着武汉街头一路到达晴川桥,用手机为观众直播武汉市区实时状况。直播尾声,望着往日车水马龙、而今空无一车的晴川桥,詹松再也抑制不住情绪数度哽咽。“武汉快点好起来!快点好起来……”土生土长于武汉的詹松,其认知中热闹非凡、充满烟火气的家乡,如今像被按下了暂停键。

  直播发布至今,该直播片段观看量达3000多万次,相关话题的微博阅读量已突破两亿,众多网友纷纷在评论中倾诉着自己对武汉这座城市同样的支持与爱,给予最温暖的祝愿:“武汉会好的!”而在看到了詹松的直播节目剪辑的短视频后,电影人陆川也通过特别节目《两地书》遥寄一封信,向詹松,向每位奋战前线的媒体工作者深深致敬。

  在这场牵动人心的疫情面前,不管传播技术如何进步,也不管媒体自身如何改革,但核心的事实与真相依然是硬性的信息渴求。舆论场变得复杂的背后,其实是观点与立场太过多元,而核心事实则相对稀缺。现场就是战场,不惧危险,勇往直前,追求事实与真相,新闻形态的变化没有熄灭媒体与记者的梦想与担当。无论是优质的静态照片,还是动态影像,结合新技术创新表达形式,我们的目的都是让足不出户的人们能与灾情同频共振。作为视觉生产者和传播者,优质的视觉内容本身在信息洪流中会越发闪亮。

  在一场引发全球关注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笼罩下,我们迎来了庚子鼠年。九省通衢的武汉,陷入了冰火两重天的僵持:一边是救人如救火的紧急,一边则是空旷的城市街道。广大摄影人心系武汉和湖北的同时,更心系广袤中国大地上城市和乡村的疫情防控。大江南北的摄影人,用镜头记录着疫情病例冰冷数字下的温情与坚毅,聚焦着一个个为抗击疫情而努力的鲜活个体。研究中心里解码病毒基因的专家、病房里与死神赛跑的医务工作者、工地上不间断施工的建设者、马路上无偿接送医护人员的出租车司机、只能待在家里却时刻担心千里之外疫情的普通人……这些由摄影者记录下的面孔清晰而独特。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新凝视这份历史底稿的时候会发现,正是这些真实的面孔构成了国家强大的免疫力。

  1月26日,大年初二,中国摄影家协会发出了《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摄影人的力量》的倡议。如同一声集结号,各级摄影组织纷纷响应,全国摄影人付诸行动,在文艺战场、精神领域打响疫情阻击战。

  疫情期间,各级各类摄影组织在向会员强调做好防范措施、把自身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的基础上,对会员拍摄的影像加以收集和呈现,以此作为历史的见证。上至各全国性摄影组织和中囯摄协团体会员,下至县乡基层摄影组织,在多种平台不间断地发布会员作品,让战“疫”图景通过网络、电视、自媒体、社交媒体等平台走近大众,不仅将疫情防控的实时动态通过摄影的方式及时向公众公开,更谱写了医护人员舍生忘死、奋战一线的动人赞歌,记录了各行各业工作人员为疫情防控保驾护航的付出,关注了当下市民、村民防疫抗疫的日常生活,定格了“特殊春节”里人民群众自觉隔离的众生相,致敬英雄、鼓舞人心,传递出真实感人的精神力量,展现了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精神风貌,体现了新时代摄影人在战“疫”中的担当作为。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各地摄影人怀着对生活、对摄影、对家乡的热爱,力所能及地记录下城乡的模样、抗疫的生活,深入挖掘感人形象和动人故事,善意与勇气在镜头中传递。用个体的讲述汇成时代的见证。尤其是交通、医卫、公安等行业以及各类志愿者中的摄影人,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身工作,拍摄了许多在非常时期坚守岗位、全力防控疫情的感人图片,传递来自第一现场的鲜活信息。

  在举国上下共克时艰的这场战斗中,湖北摄影人带着生长于斯、血浓于水的家园情怀,活跃在战“疫”一线,从源源不断增援的医疗大军到医院重症监护室,从街头层层防控到居民家中自助;从医疗物资的转运到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他们用镜头记录疫情下真实的影像,传递出人间大爱,传递出6000万荆楚儿女感恩之声,既暖心,又鼓劲。在万众瞩目中,火神山医院在10天内完成军地交接,同时,雷神山医院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中国速度,令人惊叹。军人出身的“女汉子”、湖北省女摄影家协会理事黄蕾克服种种困难,顶风冒雨连续十个昼夜,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现场用镜头记录了全过程,多维度地展现了保卫武汉“生死战”的历史瞬间,体现了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

  张家界摄影家协会主席覃文乐坚持关注为了守护人民群众的安全、日夜奋战在一线的各行各业工作人员,用镜头记录下他们最美的感人瞬间。“他们默默奋战在最前沿,不计辛劳,是最可爱的人!我要为他们记录,我相信,走出孤岛,我们终将在温暖的阳光里拥抱。”

  河北省文安县的摄影人陈晓港只身走遍文安县各个村镇,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文安人民在阻击疫情斗争中全力以赴、严防死守的场景。“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今年的春节笼罩上一层阴影,但勇敢的人们并没有报怨,也没有退缩,有的只是挺身而出。这期间我走访了我县的各个村镇,看到各个村街的防控地点,有员,有志愿者,有年逾花甲的老人……他们尽职尽责,为我们构筑起防御的坚固防线,这一幕幕深深感动了我,我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人间的真情!”

  “建议摄影人通过不同的手法和不同的创意形式来进行艺术创作,用实际行动为抗击疫情做出摄影人应有的贡献。”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谢子龙表示,湖南省摄协还计划待战胜疫情后在全省举办一场“文艺抗疫·口罩下的故事”大型主题摄影展,通过优秀的影像作品来铭记、激励和致敬。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很多医护人员的座右铭。当疫病肆虐神州,当患者亟待救治,医务工作者奋战在一线,挺身在前沿,在最危险的防疫阵地上昼夜拼搏。在他们中间,有人在超负荷工作之外,用手中的相机或手机,记录了平凡而生动的瞬间,用亲历者的文字和影像传递给人们更多真实的一线信息,他们相信,尽可能分享有关此次疫情的事实,对他人就是一种安慰剂,能够引导社会共克时艰。

  据中国卫生摄影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陈鹏介绍,该协会倡议会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投身到抗击疫情战役中,在本单位和当地医疗队拍摄相关图像,将镜头对准日夜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用摄影作品让全国人民感受到真实、客观的白衣天使们舍生忘死、可歌可泣的感人瞬间,以体现卫生健康系统摄影人的责任担当。在中国卫生摄协微信群里,会员们陆陆续续从各地发来了各自立足医院拍摄的抗疫一线的动人影像和视频。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党政办档案组组长兼医院摄影师楼颖以摄影日记的方式,记录下了20多天在医院拍摄的亲身经历,用图片故事讲述了这群医务工作人员“最美逆行者”的身影;安徽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是阜阳市唯一一个收治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该院宣传科科长马怀业自1月22日开始,先后在微信群里发布了38篇来自抗击疫情第一现场的图文稿件,展现了医务工作者共同攻关的认真与严谨、护士脸上口罩压痕的头像特写、医患相互点赞的瞬间,将温情直抵人心,让人们感动于这一个个平凡的人负重前行的英雄壮举。

  在央视2020年元宵节特别节目上,甘肃省各级干部群众抗击疫情的4张图片作为诗朗诵节目的背景登上了舞台。这4张照片由甘南州摄影家协会主席、州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宣传组的后俊拍摄。供职于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信息科的宜宾市翠屏区摄影协会主席王铁松拍摄的四川省宜宾市医护工作者抗击疫情的图片,同样成为了诗朗诵节目的背景。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期间,王铁松将镜头对准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用影像报道真相、讴歌真情、提振士气。

  陆永是来自武汉市汉口医院的病案信息主管技师,她被分配到为一线医务人员和患者打包送餐的行列中,她利用送餐机会,用手机拍下身边同事们抗击疫情的点点滴滴,记录下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

  在赣州市立医院工作的赣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曾正东在疫情袭来时,义无反顾地走进隔离病区拍摄。“从年三十到现在,从来没有休息过一天,也没有一天在晚上12点之前回过家,方便面吃了3箱,皮带缩了3格”。忙完医院的拍摄和宣传工作,他还要整理、挑选会员发来的上千幅抗击疫情的照片,编辑发布公众号。曾正东介绍,有一部分的会员和摄影爱好者积极参加了由赣州市组织安排的布控设点和疫情排查等工作,还有部分在医院工作的会员,他们用手中的相机、手机拍摄了在自己身边发生的疫情防控战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和感人画面,践行了我们摄影人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传递正能量,讴歌真英雄的使命。

  这是一个会被记入历史时间线的春天,一个在未来会不断被讲述、被展呈、被追忆、被思及的春天,在这个春天里,每个手持相机的人都是见证者、记录者。

  GQ报道呈现了一组一对情侣拍摄的武汉:猫咪、眯眼的老人在长江边晒太阳。因为疫情,家住武汉的齐薇与男友杨瑜瑾极少能见面,他们封闭在各自的父母家里,只在1月底相约着拍了一组照片,在大街小巷串了一遍。那天阳光温煦,久久不散,站在窗口的女孩正探出窗外,举着一副望远镜。当她发现自己也出现在别人的镜头里时,笑出了声;江汉路街边,老爷子搬张凳子出来晒太阳。这在平时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这里欧洲风情建筑以及本地老城区特色房屋交错,游客总是要把这条街占满;同兴里保持着武汉典型民居形式,如今,店主与游客们如潮水褪去,这条巷子仿佛又被归还给了这里的老居民,他们趁着阳光正好晾衣晒被;还有去江边拍照的摄影师们,他们的镜头被长江的粼光占据,那是这个城市的光色……虽说冷清安静,却不缺生动。“疫情几乎是突然严重起来的,让所有人不知所措,我们开始也不知道怎么办,但觉得需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所以用影像为这座城市留下点印记。”这是摄影师奇丫影像日记里的一句话,话语简单却满怀深情。

  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刻,图虫收集了31位站内摄影师的生活影像。他们是普通人,也是摄影师,他们以亲历者的视角用镜头记录疫情中的城市,记录这段特殊日子里他们的生活,那些照片不仅真实,还带着坚定、积极的态度。不可否认,这些个人碎片影像,也将构成时代的记忆。

  正如走过上海的许多大街小巷,用镜头定格疫情下真实的上海景象的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雍和所说:“是记录,也算个人作业。尘埃终将落定,但我们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