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0898-08980898
MESSAGE客户留言
热线电话:
0898-08980898
首页
关于贝搏体育
作品展示
团队组成
产品中心
贝搏体育资讯
资质荣誉
服务特色
人才招聘
客户留言
联系贝搏体育

贝搏体育资讯

当前位置: 贝搏体育 > 贝搏体育资讯

摄影收藏㉒|林路:谁来收藏影像作品可能比什么更重要

发布时间:2023-01-10 22:29:33

  也许可以这样说,2006年是中国影像收藏的元年——以华辰影像专场为标志的摄影市场的异军突起,似乎给整个中国影像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一向不被收藏界看好的摄影作品,从泛着银盐光泽相纸的影像,到爱普生艺术微喷工艺输出的照片,一时间被染上了神秘的光环,成为许多收藏者追捧的对象。到了2007年秋拍,终于形成了影像拍卖鼎立的“三国时代”——华辰国际、中国嘉德、北京诚轩竞相出牌,热闹非凡。

  2007年12月,华辰秋季影像拍卖专场如期举行并以218.7 万元的成交额、58.64%的成交率响亮收槌;早一些的中国嘉德秋拍,其“影像艺术”专场拍品共89件,最低估价超过20万元的有5件;北京诚轩秋拍的“中国摄影”专场拍品有40件,其中超过最低估价20万元的有两件。这些影像的最终拍卖价格,最高的已经上升到近百万人民币的天价,让许多局外人看得心惊肉跳,惊诧不已。

  我曾在2006年华辰秋拍之后撰文说:中国影像的历史在这里将成为一个转折点,何去何从,无数摄影家翘首以待。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对于中国摄影的收藏和拍卖来说,哪些作品会成为拍卖和收藏的热点——只要是中国摄影史中绕不过去的人物的作品,或者就仅仅是绕不过去的作品,都是值得收藏的!那么,哪一位摄影家是中国摄影史上绕不过去的人,哪一幅作品是他们的代表作?市场已经在一年多里做出了基本的梳理。接下来的问题是,这样一些“绕不过去”的人物和作品在现今中国摄影界的库存中还有多少?在数年之后,还有多少作品可以在拍卖的锤声起落中延续辉煌?中国摄影是否对拍卖品的价值和本质特性有了足够的了解?拍摄的群体是否已经成熟并且深谙其中的门道,愿意一掷千金继续买中国影像的账?

  《希望工程——大眼睛》,1991。解海龙作品。2006年,中国影像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帷幕随着华辰影像艺术专场开拍而徐徐拉开。解海龙的“希望工程——大眼睛”拍出30.8万元,

  据专家分析,当年中国影像收藏和拍卖大致有这样五类:一是著名摄影师的著名作品,二是有影响力的影像,三是历史老照片,四是体现摄影技术创新的代表影像,五是当代艺术的著名影像。如果从大局来看,其实真正走红的影像作品也只有这样三类:一是老照片(这里的老照片是指一些特殊年代的老照片,时间大约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文革”之间,也包括少量30、40年代的作品);二是当代艺术家的观念艺术影像作品;三是逐渐进入中国影像拍卖市场的国外著名摄影家的作品。

  先来看第一类作品,也就是老照片——这是中国影像拍卖起步期最抓人眼球的作品。由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时期的特殊原因,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文革”期间,是中国历史最为纷繁复杂的动荡时期,历史重大事件之多,上层人物转替之繁,势必成为影像记录的焦点。但是这一时期中国摄影远未普及,能够手持相机拍摄并且真正留下有价值作品的摄影者并不多,加上许多影像毁于动乱,因此留存下来的影像自然成为人们追捧的焦点。正如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摄影部主任的定义:影像的价格视照片的稀有程度而定。这里的“稀有”可能包括以下的一些条件,比如由于年代久远流传下来很少,或是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并已经不再使用,还有就是摄影家本身的个性特点非常突出而无法让人效仿或重复……李振盛的“文革”作品系列和翁乃强的历史回放系列都在20万以上的价格,就是基于这样的原因。然而使人担心的是:这样一些“绕不过去”的人物和作品在现今中国摄影界的库存中还有多少?在数年之后,还有多少作品可以在拍卖的锤声起落中延续辉煌?当时我就断言,这类作品还会源源不断出现,但是再创新高的可能性不会很大。除非偶然的意外发现,或者成套的作品(如后来北京“映画廊”代理的革命样板戏剧照整套作品,收藏价超过了百万人民币)。

  至于当代艺术家的观念艺术影像作品,早在90年代就已经在国外的拍卖市场受到青睐。中国摄影家庄辉拍摄的《为利沃尔顿制作的风景》、王劲松的《标准家庭摄影系列》、洪浩的《清明上河图》、刘铮的“国人”系列、缪晓春的《宣传广告》等观念艺术作品,在90年代后期的国外拍卖市场,价格都已经在一万美元以上。然而回到中国影像拍卖市场,似乎还难以得到大的突破。其中最为成功的是刘铮的《四美图》以100万元起拍,经过5轮叫价最终以150万元落槌,加上拍卖佣金,该件作品最终是以168万元成交,成为国内拍卖最高价。但这只是一个个案,总体上看,国内收藏者对观念艺术的收藏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理解水准,目前还有一点跟风的趋势。但是相对老照片来说,这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至于近年来崭露头角的观念艺术新锐,要想在短时间内超过这些已经相对成熟的摄影家,恐怕是不现实的。尤其是要想在国内影像市场的培育中迅速崛起,新一代的观念艺术影像创作还需要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或者选择前辈艺术家海外开花海内香的“迂回战术”,也不乏是明智的选择。

  那么,国外著名摄影家作品在中国拍卖市场的走向如何?恐怕并不令人乐观。2007年华辰春拍大手笔引入的迈克尔乔丹的影像流拍,就是一个不祥的预示。华辰以及其他拍卖行开始“试水”的国外当代摄影作品同样面对“水土不服”的现状。有评论认为,这种“水土不服”最主要还是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再加上买家对国外的当代摄影作品缺少了解,因此成为买家购买的主要顾虑。

  其实造成“水土不服”的真正原因,主要还是和市场的成熟度和价格的落差相关。国外的影像拍卖市场从80年代安塞尔亚当斯《月升》的七万多美元拍卖价格开始,进入了规范的运作阶段,然后经历了二十年的培育,已经相当成熟。自然,价格也已经上升到让中国影像拍卖市场难以想象的空间。所以,尽管国内的收藏行家对国外摄影家的作品非常熟悉,但是要想下手,还是力不从心。比如墨西哥女摄影家莫多蒂的《玫瑰,墨西哥》在20年前就已经以165000美元的收藏价格刷新了当时的照片拍卖记录,折合成人民币,可以想象其震撼力。早些年为中国摄影界津津乐道的美国摄影家爱德华斯泰肯的《月光池塘》,成交价格为292.8万美元,而2006年轰动全国的华辰影像首场拍卖,参加拍卖的132幅照片,最终成交84件,成交总额为245.597万元人民币——即便是将这一数字后面的人民币换成美元,还不及斯泰肯的一幅作品。这就是不得不面对的落差,也预示着可以有更大空间的可持续性发展。尽管直至今日,中国影像收藏市场起起落落,步履蹒跚,但是还是处于一个稳步前行的趋势。

  迈克尔乔丹,马克豪斯作品。2007年华辰春拍作品之一

  好在中国影像收藏什么的话题,在今天有了可喜的探索。比如“中国摄影名家百人百幅作品典藏计划”,集结了100位国内最具收藏价值、最具潜力的摄影家,为每人挑选定制一幅代表作品,限量100版,馆藏级无酸装裱输出,摄影家亲笔签名,附收藏证书,由100位摄影名家强强联合,实现口碑与实力的双重保证。

  这一收藏计划所做到的,就是想培养出一个规范的影像收藏空间,通过细致的梳理过程对中国摄影的过去和未来做出准确的定位,让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图本得到阳光的抚摸,让那些勇于探索的先行者得到应有的评价而非论资排辈。并且,不再让影像的收藏高高在上,而是俯下身来,让经典的作品真正进入世人的胸怀,从而得以让中国的影像收藏市场历久弥新,生机不断——摄影家有真正自信的作品好卖,收藏者有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好收藏。从而真正实现计划的目标:让摄影名家名作以馆藏级标准,走进全国各地、千家万户,在点亮生活的同时,在岁月中沉淀价值。

  接下来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谁来收藏?比如从收藏群体观察,他们是如何影响影像收藏的走向?一个人所收藏照片,是为了研究、借鉴还是为了升值?下面借助两个国外的案例延伸一下——

  当美国著名摄影家理查德阿威顿在2004年10月1日去世之后,他留下了非常独特的私人照片收藏,这些跨世纪的收藏品足以折射出他的目光,并且媲美他的创作。很少人能够看到这些私人收藏,一直放在东75大街他的公寓中。这些收藏年代跨度长达50年的照片,于前些年在旧金山展出,题为“旁观者的目光:来自理查德阿威顿的照片收藏”。

  《内心的寂静》西班牙科尔多巴,1933年,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作品。理查德阿威顿收藏

  双胞胎,1967年。黛安阿勃斯作品,《一盒十张照片》系列作品。理查德阿威顿收藏

  Gladys Ulrich 夫人与短尾猴宝宝 Sam,1971年。黛安阿勃斯作品,《一盒十张照片》系列作品。理查德阿威顿收藏

  在家戴卷发夹子的年轻男人,1966年。黛安阿勃斯作品,《一盒十张照片》系列作品。理查德阿威顿收藏

  他的这些收藏照片主要源自购买,也有一些是别人的馈赠。一些馈赠者来自对他表示敬重的其他艺术家,包括他特别好的朋友如雅克-亨利拉蒂格,亨利卡蒂尔-布列松等。还比如,当年黛安阿勃斯推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一盒十张照片》,阿威顿是最早购买的三位之一。作为一种友谊,阿勃斯还专门添加了第十一幅作品并且题签。

  重要的是,从他的收藏品中,能看到收藏与创作的关系——阿威顿对照片的鉴赏有着敏锐的目光,也和他的拍摄实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尽管他拍摄照片的兴趣远远大于收藏照片,而且更多的时候他一直相信自己的判断和目光,因为他一直生活在无数照片的包围中,包括他所收藏和喜爱的各种照片版本,从大师经典到无名氏的作品。尤其在他的摄影生涯中,他曾说对“神经质的女人”尤为感兴趣,以及认为他的作品是代表了一种对“信仰、时装、爱情、以及其他朝生暮死的短暂事物”的思考。这种超出常人想象之外的表现手法常常是在女性与死亡的主题下完成的,尤其是对男性和女性两者之间的身份认同,充分展现出他对女性的迷恋和对以物质享受为基础的男性的嘲讽——这在他的类型繁多的收藏中完全可以证明。宽泛的收藏点燃了阿威顿的创造欲望,正如另一位喜欢收藏的摄影大师里兹所说:“我喜欢有那么多摄影家在拍摄各种各样的作品,它给我一种多么自由的感觉。”

  于是我们再来说说美国著名摄影家赫伯里兹,他是在1979年开始他的职业摄影生涯的,80年代他的时装和人像摄影作品为《名利场》的豪华典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的每幅作品在10年前的最高标价已经超过2万美元。在他的摄影室里拍摄过麦当娜等无数名人的照片,从而成为美国最重要的、风格多变的时尚摄影家之一。

  的确,探讨里兹风格多变的原因,可以发现他对摄影作品的收藏爱好有密切的关系。早在1972年,也就是里兹开始摄影生涯的五年以前,他已经在收藏照片了。里兹回忆说:“那时我什么也不懂,我刚好收入1000美元,我就用来购买了当时著名的摄影家理查德阿威顿三张一组的照片。”今天这些照片的价值已经接近于15000美元。尽管里兹再三强调,他从不用收藏来进行投资。但他用以鉴别购买的同样锐利的目光开始了他以后的摄影生涯,并预示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当他在欧洲旅行或是在美国拍摄的时候,里兹时常徘徊在跳蚤市场和画廊周围。他在莫斯科购买了人体作品,在日本选择了世纪之交的作品。由于里兹已经有三处住所,在好莱坞,马里布,和圣塔菲,他的收集也就散布在这些地方。他说:“我喜欢各处都有这样的图像,无论我在哪里,美好的东西就是能让我停下脚步并注视的照片;我拥有这样的瞬间──当我在真实地观看时。”宽泛的收藏点燃了里兹的创造欲望,他说:“我喜欢有那么多摄影家在拍摄各种各样的作品,它给我一种多么自由的感觉。”

  也许,正是由于风格多样的摄影作品的影响,使里兹也不断地要求自己锐意创新,不断地摆脱既有的创作风格,以冒险的精神在20年间大胆地开拓了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从收藏爱好到摄影风格,我们可以从阿威顿到里兹的身上悟出一些有益的启示——当然这不仅仅是对摄影大师而言的。

  是否可以这样说,在影像收藏的领域,绝大部分藏家其自身就是摄影家,而且多是卓有成就的大家。从这个角度观察中国摄影,也许也非常相似。尽管从理论上而言,需要更多的人一起来推动国内艺术体系的完善,给更多摄影人、艺术家提供更多实现艺术价值的机会,进而从恰如其分的角度致力于构建中国摄影艺术消费体系,也是以最合适的方式和最为稳妥的节奏,来顺应当今时代对艺术需求增长的进程。但是如果摄影人都无法燃起影像收藏的热情,又如何引导和说服其他的群体为影像收藏买账?比如,近年来已经颇具成果的以鲍利辉为推手的《中国摄影名家百人百幅作品典藏计划》以及巩志明出品的《中国经典影像典藏计划》,就给中国摄影的收藏市场带来了一股暖流。其中主要的收藏者,就是卓有成绩的摄影人——上海著名的摄影人一下子就收藏了两套《中国摄影名家百人百幅作品典藏》,令人羡慕不已。刚刚看到的北京映画廊2021年线名作,通览之下,也大多为摄影人所收藏。尽管那日松在网上讨论的问题,是关乎于价格问题,然而重要的是,那日松阐述了他的一个重要看法:

  在当今的中国影像市场,讨论照片的价格其实没什么意义,因为直到目前为止,中国仍然没有建立起一个系统而稳定的照片收藏市场和价格体系,中国绝大多数的重要摄影家的重要作品仍然没有进入所谓的“收藏市场”,处在一种“有市无价”和“有价无市”的双重尴尬状态。如果放在国际上,这些重要的摄影家和作品也许早就被瓜分,包装,然后系统性地上市了。而在中国,也许我们还要等很长时间,才能看到中国本土影像市场真正兴起和得到尊重的那一天。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现在也是中国照片市场可以任意收割和开采的时候,虽然它无序,甚至混乱,但却遍地宝藏。

  现在回到第二个问题,我想到的是:谁来收藏影像作品,可能比收藏什么更为重要!综上所述,影像作品不乏收藏的魔力,关键是如何被真正专业的藏家所看好——想想那些世界名画的收藏者,有多少是画家出身?越来越多的影像藏家应该来自有实力的、有眼光的非摄影圈内的人士——仅仅内卷是不够的!j9九游会j9九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