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0898-08980898
MESSAGE客户留言
热线电话:
0898-08980898
首页
关于贝搏体育
作品展示
团队组成
产品中心
贝搏体育资讯
资质荣誉
服务特色
人才招聘
客户留言
联系贝搏体育

贝搏体育资讯

当前位置: 贝搏体育 > 贝搏体育资讯

时尚教主迪贝搏体育奥:杂志封面不希望过世后被人拍下任何照片

发布时间:2023-07-17 15:37:58

  1947年2月,迪奥在巴黎推出他的处女秀“新风貌”系列,由此掀起了一场时装革命。在1957年离开人世前,他用不到10年的时间把时尚变成了一门艺术。

  与此同时,迪奥本人却始终隐匿于品牌背后,专注于实践他所热衷的现代性,与他钟爱的绘画、建筑、摄影、鲜花为伍,与同时代许多伟大的艺术家相伴。

  在到场者中,首先要提及的是迪奥公司的四朵姐妹花,她们是守护神缪斯,是仙女,是公司的顶梁柱——迪奥工作室负责人雷蒙德·泽纳克(Raymonde Zehnacker)、工作坊负责人玛格丽特·卡雷(Marguerite Carré)、迪奥帽饰系列的灵感女神米察·布里卡尔以及迪奥沙龙主管苏珊娜·卢琳。她们个个哀恸不已贝搏体育。雷蒙德擦拭着眼泪,她想起1957年迪奥发给她的一条讯息:“贝搏体育我亲爱的雷蒙德,此地便是天堂,但即使身处天堂,我仍忘不了蒙田大道和你们所有人。”

  自1947年迪奥的第一个服装系列发布起,让·谷克多便在他的创作过程中占据一席之地。一直以来,他就这么看着迪奥在自己人生的航程中渐行渐远。他在教堂举办的仪式中向迪奥致意;在他面前,他的这位挚友的照片简单朴素。他认识汀那么长时间,非常了解那个男人不愿对外展示自我。这和外界认识的他全然相反。于是谷克多拿起画笔,用纤细的、胸有成竹的笔触塑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迪奥,以晦暗不明的调子来表现迪奥的形象。简言之,谷克多在这位时装设计师中性的、有时平淡无奇的形象之上突然挖出了一道悬崖:“克里斯汀·迪奥是荣耀加身的王子,是光亮的王子,但他也理解和尊重阴影的表现力。”

  很快,以灵车为首的车队驶离了教堂,行经蒙田大道30号对面的旅馆,再到瓦尔省(Var)的卡利昂,设计师将在那里的家庭墓地落葬。那一天,阳光灼贝搏体育热,白昼长到似乎永远没有尽头。皮埃尔·巴尔曼(Pierre Balmain)在他朋友的墓前念起了献给年轻迪奥的颂歌。认识迪奥时巴尔曼正习艺于吕西安·勒龙(Lucien Lelong),在随后给《艺术与时尚》杂志撰写的一篇文章中,他描述了那副沉重的用意大利橡木制成的灵柩,还有在最后的鲜花仪式中覆在灵柩上的铃兰和晚香玉花圈。他也顺便提及了小报社会新闻版记者所报道的凯旋门下发生的轶闻:那一日,在无名士兵墓前,在国家的追思仪式上,花朵长长久久地散发出怡人的香气。

  皮埃尔·巴尔曼在这篇文章中始终饱含深情,他将镜头再一次聚焦卡利昂。他写道,那一天,乡村风光揉进了一种贝搏体育令人心碎的柔情,冬日的阳光照在黑色的丧服上。而与此同时,城里来的豪车凯迪拉克令人惊讶地占满了所有马车小径,不同寻常的景象这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这是“巴黎在卡利昂”。到达墓地,他说自己看到了最本质的东西,他选择通过这样一幅定格的画面来诉说:“在我身边有两个女人,这些年来她们或许亲历了各种时尚浪潮,其中包括墨绿色编织麦秸帽、非正式罩衫等。此刻,她们正悄悄抹去为这位谦逊温和的伟人所流下的眼泪。”

  在巴黎的圣奥诺雷迪洛教堂,时装界的许多重要人物纷纷现身,其中包括迪奥生前赞誉有加的“精神之子”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以及皮埃尔·贝尔热(Pierre Bergé)、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于贝尔·德·纪梵希(贝搏体育Hubert de Givenchy)、克里斯特巴尔·巴伦夏加(Cristóbal Balenciaga)。加布里埃·香奈尔(Gabrielle Chanel)没来,但送来了玫瑰花圈。她曾不无挖苦地表示:“迪奥?……不过是一堆通过刻苦勤勉工作才勉强及格的作品!”伊尔莎·斯奇培尔莉(Elsa Schiaparelli)仅仅送来了插着菊花和菖兰的花篮。她俩是否从这一突如其来的亡故中看到了自己可被预见的结局?《时尚》(Vogue)杂志主编米歇尔·德·布伦霍夫(Michel de Brunhoff)和室内装饰师乔治·格夫雷(Georges Geffroy),是迪奥在最初开始绘制设计图时便交情笃厚的朋友,他们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悲痛,更陷入了深沉的回忆中。电影界人士亦纷纷致意:其中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导演安纳托尔·李维克(Anatole Litvak)和勒内·克莱尔(René Clair)贝搏体育,演员丹尼尔·盖林(Daniel Gélin)和简·拉塞尔(Jane Russel)。玛琳·黛德丽和奥利维娅·德·哈维兰(Olivia De Havilland)送来了两捧巨大的花束,前者可谓迪奥最忠实的追随者。在媒体展示的迪奥的最后形象中,这两捧超级巨星送来的花束尤其抓人眼球。

  时装大师在蒙泰卡蒂尼去世,举世哗然。在美国,在欧洲,各大报刊(包括《》)的封面纷纷成为了这一轰动事件的重要见证。根据迪奥本人的遗愿,没有任何人去拍他遗体的照片,这比其他任何事都更能说明迪奥对于自己形象完完全全的掌控欲贝搏体育。《巴黎竞赛报》对此做出回应:“他去世后,没有人给他拍照。事实上,克里斯汀·迪奥在某种程度上留下了一份精神遗言,他不希望在他过世后被人拍下任何照片。这一遗愿受到了尊重。”迪奥不愿在死后接收任何目光的审视,他白纸黑字地写下了这一愿望。即使已经安息,这个曾经备受关注的男人仍要表达出自己不愿再受到任何瞩目的意愿。

  苏珊娜·卢琳在某一刻忽然忆起了迪奥在服装发布秀场上的模样——他躲开众人的目光,隐在厚重的帷幕之后。那一刻,她就已经开始害怕“官方死亡”这样的说法,在她看来,这一形式令人联想到被展示的棺柩,还有至亲好友以及追随者们络绎不绝的长队。“这是一个人人生的明面,而克里斯汀·迪奥偏爱的是生活中更加隐秘的暗面,他将暗面称为‘最好的部分’,”她写道。那是迪奥一生坚守的暗处。

  在1957年10月29日当天,得避开巴黎的罢工人潮,因此也得避开戴着头盔的警察和警车;还得甩掉那些零零散散蹲守在通往克里斯汀住所所在的环城大道上的摄影师们,躲过“他们的镜头和他们的冷漠:那些人时刻窥伺着自己的猎物,用突如其来的闪光灯将猎物钉死在绿色大门上”。苏珊娜·卢琳回忆起当天迪奥住所入口的景况,那一天和其他任何一天都不一样,第一声门铃响起时大门便立即打开了;而通常情况下来客都需要在门前等候相当长的时间才会被迎入门内,仿佛他所站的是某栋乡村大宅的门口,还是“一栋距离大门口甚远的乡村大宅,住在里面的人迎客时总是姗姗来迟”。卢琳还详细地描述了现场的种种细节,她的目光不无痛苦地投向了灵台、鲜花、放在台阶高处的蜡烛、簇拥着这些东西的两座希腊雕像以及雕像边络绎不绝的亲友。“克里斯汀·迪奥应该感到满足和宽慰了:肃穆的面容,因为守夜而熬红的双眼;悄悄地、拼命握住的双手;静默。”她回忆道。

  一个德国报纸的记者当时蹲守在这扇能通车的大门前,他写了篇文章,聊胜于无地描述了当时的情形。在文章中,他自陈对眼前这份平淡无奇的简单朴素感到惊讶,而他所期待看到的名人效应并未上演杂志封面,因而大失所望、感到气馁。最终,迪奥的死和他的荣耀时刻一样节制有度。即使离世,迪奥依然和众人保持着一定距离,对于这个闻名于世的男人而言这似乎是最合理的安排;这个男人曾于1947年造访美国,看上去几乎就像一个最平凡无奇的游客,对此吕西安·弗朗索瓦这位卓有才华的专栏作家在14年后出版的《一个人名如何成为标签》中做过如下描述:“看到他时,美国人都惊呆了,甚至有些失望。这个法国人矮小,体圆,秃头,看上去毫不起眼,脖子上还戴着办公室职员常戴的那种假领。”那个德国记者还算走运,他刚好抓拍到一张照片。从照片上可以依稀辨出杂志封面,在台阶高处,在门廊尽头,一小群人正聚在一起,一副狭长的棺木被置于画面中心,棺木上覆着厚重的黑色天鹅绒,刺绣花边上堆满了鲜花。

  最终恐怕还是摄影大师塞西尔·比顿在《五十年:优雅及生活艺术》一书中描绘的迪奥形象最为写实:“他属于资产阶级,双脚稳稳地扎在大地上的那种人。虽然赞誉声不绝于耳,但他仍像紫罗兰一样谦逊温和。他那鸡蛋形状的脑袋或许会东摇西晃,但绝不会为成功而转头。虽然他到访纽约时在报刊上占据的版面和丘吉尔一样多,但迪奥从不犯那种相信公众宣传的错误。对他来说,若有一日成功离他而去,那么他就会为自己准备个安乐窝,安安心心地隐居在里面栽种花草、打理他的花园;每思及此,迪奥就感到心满意足。”

  (本文节选自《时尚教主: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迪奥》,伊莎贝尔·拉比诺 著 王笑月 郑红涛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第一版次)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