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来论:让新闻图片更有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的愈发普及,摄影已经变得非常大众化,只需轻轻一按,任何人都可以把看到的影像分享出去。
正因如此,新闻摄影的神秘感也在日益减退,很多人觉得,只要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即便是用手机,也一样可以拍下独家的爆炸性新闻。然而,我认为,摄影不应只是一个简单的拍摄动作,它更需要有故事、有分析,从理性和客观的角度去看待新闻事件,通过画面语言来表现新闻现场,探寻其背后的新闻价值和意义。
布勒松曾说过:“事实本身是无趣的,事实后面的观点才是重要的。对于摄影来说,就是照片发出的召唤。有的照片犹如契科夫或者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短小精悍但蕴藏整个世界。”
从业至今,我一直秉持的态度是,拍摄首先是一种客观记录,将我所看到的新闻现场,真实地记录并还原下来,然后试图通过镜头,运用各种视觉元素和画面语言,让图片变得更具有内涵,让受众体会到更多画面之外的事实,毕竟很多新闻事件,很难再次发生。
按下快门前,必须清楚明白,想要表达的是什么?用一张图或者一组图把受众带入自己拍摄时的心境,让他拥有我的角度,我的视野,告诉他,我此刻被触动的感受,或许这正是新闻图片区别于文字报道的魅力所在,也是一个摄影记者的职责所在。
2012年11月8日,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有一个瞬间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当时,我身处人民大会堂一楼,回身拍全景时,突然注意到二楼中外媒体记者们下方红色横幅,“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我顺势按下了快门,定格了这个至少是触动我内心的画面,那一刻我觉得,正是因为中国正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些变化,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这两者的结合构成了这张照片最有意义的一个点。
一个优秀的摄影记者需要在新闻现场中精准抓到新闻事件的重点以及亮点,并尽可能做到与众不同。何为不同?我的理解是,瞬间的不同,图片呈现的瞬间有没有故事、有没有意义。
2018年3月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当天的新闻发言人是刚接棒傅莹的张业遂,因为事先做了准备,了解了这一新闻点,所以,会前我已想好了构图。等他上台时,把他与新闻发布会的“新”字抓拍在同一个画面中,这样就有了双关的意味。
所以,不管拍到的是什么,请努力让其充满意义。因为,记忆,本身虽然会变得模糊,图片却可以把它时时唤醒,一个不可取代的历史瞬间会成为永恒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