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摄影收藏系列之“曾璜:中国影像收藏市场” (一)
《光明日报》记者马列应澎湃新闻之邀,与北京博物馆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影易学术顾问曾璜就中国影像艺术品收藏进行了对谈。该文部分发表于2022年12月14日澎湃新闻APP公众号。
对曾璜来说,影像收藏是他20年来最主要的业务:2001年,参与创办平遥国际摄影节,了解了摄影节运作、摄影展策展;2003年,协助侯波、徐肖冰两位老人的作品到欧洲做巡回展并被众多机构收藏,由此接触到影像艺术交易与收藏;2006年,参与构建中国的影像拍卖平台,将影像艺术收藏带入国内公众视野;2017年退休后,来到北京博物馆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负责做影像收藏的学术和推广,给国内的博物馆、美术馆推荐摄影作品,提供考证和价格评估报告等。
谈到多年来参与影像艺术收藏的经历,给曾璜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事,就是看到一位摄影家一辈子拍摄的底片被当作垃圾一箱箱丢掉。他直言:“如果能将这些‘没人要’的东西挽救回来,找到合适的收藏者或收藏机构,这是让我最欣慰的事。”
本文就国内外影像收藏市场现状、国内文博机构的收藏情况和影像收藏标准本土化等问题,笔者对曾璜进行了采访。
曾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50周年策展的《世纪之交的中国纪实摄影》在上海国际摄影节巡展
1910-1929年在北京东交民巷开办Camera Craft照相馆,拍摄下晚清到民国巨变的的詹布鲁恩拍摄的1000多张底片和数千张原版照片,以及使用的照相机,在2017年出现在国内的收藏市场,估价1000万元人民币。
2006年,中国的第一场《影像》艺术品专场拍卖在北京王府饭店举办。134件拍卖,约250万的总成交额。(曾璜摄)
2019年,中国的第一家以影像艺术品为主营业务的影易拍卖“首拍”专场的预展现场。上拍300余件拍卖,总成交额800多万元。(曾璜摄)
澎湃新闻:据您了解,国际影像收藏市场的情况是怎样的?与国内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曾璜:首先,国内外影像收藏市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早期影像艺术的收藏上。国际上那些大型美术馆、博物馆,基本都完成了对二战前早期影像艺术的收藏,所以国外更注重对现当代影像艺术的挖掘、梳理和收藏。很多人不了解国外的这种情况,以为国外的文博机构不收藏传统的、历史的影像艺术品,其实不然。
但是,绝大多数人和机构,基本上还不知道中国摄影史上有哪些优秀的摄影家以及他们有哪些摄影作品存世,也不了解该用什么价格来收藏这些作品。所以,中国的影像收藏是全方位的。这是中国影像收藏市场最具活力之处,也是国内外影像收藏市场最大的不同。
2019年,曾璜为银川当代美术馆举办的《摄影180年在中国》策展第三部分“从画意到新纪实”,展出了包括200余件上万张的照片。(银川当代美术馆 供图)
其次,在收藏价格上,国内外差别也非常大。中国的当代影像艺术作品,因受到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价格体系的影响,早在2008年金融风暴之前,价位就比较高了。但是,中国传统影像艺术品的价格一直非常低,那些已经进入世界摄影史的中国摄影家,一张作品的收藏价格常常也就是人民币一两千,最多小几千,不超过万元。但是,同级别的外国摄影家,一张作品的价格通常在人民币三五万一张。
入世界摄影史的19世纪中国著名摄影家阿芳所拍摄制作的《广州市井》10英寸蛋白照片,采用暗房拼贴工艺,约1870年代,
2019年,银川当代美术馆举办的《摄影180年在中国》,展出了200件19世纪影像艺术品。其中不少艺术品的市场价位仍低于万元人民币。
这是一个用收藏当代影像艺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的价格,就可以收藏到相当于摄影界的王羲之、唐伯虎、郑板桥、张大千、齐白石的原件作品的时代。所以,尽管很多人是从当代影像艺术开始进入收藏领域的,但逐渐了解到摄影收藏的全产业链后,他们的投资就开始往晚清、民国老照片和纪实性影像艺术品倾斜。因为历史影像艺术品的性价比和投资回报都比较高。
目前,国内各大拍卖行都在深度介入影像艺术品的交易。与其他艺术品种相比,影像艺术品市场的成交率、成交额、成交价都会高一些。与国外影像收藏相比,我们刚刚起步、空间巨大,而且作品的价格远远低于价值。这一点对艺术家和早期藏家来说比较不幸的,但对现在入场的藏家来说,却是一个入市的机遇。
最后,国内外影像收藏市场还有一点区别,体现在对影像艺术品多种多样的运作模式上:在国外主要是作为收藏品和金融资产的配置品;在国内就有很多其他的运作模式,如影像艺术品开发增值、房地产模式、会所模式、品牌运营j9九游会模式、抵押折旧模式等,这样又延伸出需要影像艺术品评估、保险、仓储保管等产业的环节,还会出现融资担保等。这是目前国内影像市场产业链需要建立、但还没建立起来的环节,都是机会。
曾璜:其实,中国的文博机构都非常重视照片的存档,但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以及老一辈文博从业人员的观念局限,他们长期以来仅仅把照片作为视觉史料来存档,低估了影像作为艺术和文物的价值。
近些年,随着理解影像作为媒介具有艺术属性的新任领导进入文博机构主导工作后,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开始主动收藏影像作品,最典型的就是范迪安主持的中国美术馆和王璜生主持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广东美术馆,田凯主持的河南博物院。广东美术馆在2003年举办了《中国人本》收藏展,收藏了260多位摄影家的600余幅作品,开了大陆美术馆大规模影像艺术收藏的先河;2005年,河南博物院举办了“河南摄影50年作品收藏展”,整体收藏了100位河南摄影家的200余幅作品;中国美术馆自2013年开始了“20世纪中国摄影大师”收藏计划,收藏有郎静山、吴印咸、石少华等第一代文人摄影艺术和红色摄影家作品。这些人率先开始收藏影像艺术作品,开拓了中国文博机构对影像艺术的收藏,历史会记住这批吃螃蟹的人。
澎湃新闻:有些档案馆、图书馆也会参与到影像收藏中,他们与博物馆、美术馆的影像收藏有何异同?
曾璜:在国内,我所了解的影像收藏一共有五个体系——美术馆、博物馆、摄影(博物、美术)馆,以及档案馆和图书馆。
美术馆的收藏非常明确,就是能够进入艺术史的影像作品。博物馆收藏的影像作品一般有三类:一是作为史料,二是作为文物,三是作为艺术,同时具有这三种性质的就更好了。
著名摄影家侯波在2003年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上,接受法国媒体的采访。摄影节艺术总监Hebel策展了侯波、徐肖冰展览。两位老人的原版照片同时具有史料、文物和艺j9九游会术的价值。(曾璜 摄)
摄影馆则是根据其展馆的侧重点来收藏。在目前国内的摄影馆中,最典型的是云志艺术馆、成都当代影像馆和谢子龙影像艺术馆。云志艺术馆的影像收藏在注重史料的基础上同时注重艺术,对当代影像关注不多;成都当代影像馆则主要关注和收藏当代影像艺术作品;谢子龙影像艺术馆的收藏比较全方位,包括早期摄影艺术、20世纪摄影艺术和当代影像艺术,同时也收藏一些与湖南有关的影像史料和文物。
档案馆对影像作品的收藏主要是作为资料保存。因为在历史上,当摄影还不被认为一种艺术形态的时候,绝大部分照片都会被归为文史资料,进入到档案馆系统。若干年之后的现在,这些照片的艺术价值才逐渐被挖掘出来。图书馆的情况也类似,一开始主要把照片当作文献和史料。目前来看,只有很少的图书馆会继续开拓下去,比如上海图书馆。
影像作品会因其史料价值而被档案馆和图书馆收藏,这种情况在其他艺术形式中几乎不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摄影师在收藏市场上的一个优势。
曾璜:对未来,我非常乐观。因为20世纪以来,影像一直是最当代、最活跃的艺术形态。加之中国的影像收藏才刚刚起步,等同于1990年代初期的中国股市和当代艺术,等同于2003年以前的中国楼市,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发展空间。
当然,巨大的空间也意味着巨大的财富。如果能尽早地让从事影像收藏各个环节工作的人都赚到钱,就可以让影像收藏走得更快、走得更好,就能更快地建立起中国影像艺术文化的体系和标准,为社会、为国家、为后人留下更多的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