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0898-08980898
MESSAGE客户留言
热线电话:
0898-08980898
首页
关于贝搏体育
作品展示
团队组成
产品中心
贝搏体育资讯
资质荣誉
服务特色
人才招聘
客户留言
联系贝搏体育

贝搏体育资讯

当前位置: 贝搏体育 > 贝搏体育资讯

在新华社用相机记录历史丨 无忌影像对话摄影师张铖j9九游会

发布时间:2023-07-06 13:20:31

  张铖是我的大学同学, 大学时期我们因热爱摄影相识。2012年,他进入了新华社摄影部,把爱好变成了职业。

  将近十年的时间过去,张铖一直坚守着当年的职业选择。2021年,我们一起完成了这篇访谈。

  1990年出生,2012年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同年进入新华社摄影部工作,主要从事新闻图片采编、图片专题策划和拍摄以及摄影新媒体专题的组织和制作。

  曾参与过全国两会、APEC北京峰会、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九三阅兵、G20杭州峰会、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体操世锦赛、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欧盟峰会等重大活动报道,摄影作品6次获得新华社社级优秀新闻,曾获得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

  张铖目前在新华社欧洲总分社工作,主攻时政新闻摄影,负责欧盟日常新闻和欧洲地区的重要活动报道。

  ,分工很细,依托新华社国内和海外各分社的专职摄影记者,编辑分工明确,需要处理国内、国际、对外、体育、社会、新媒体、图表漫画等多种类型的图片稿件。在国内,我的工作主要是图片编辑为主,驻外以后身份转变,成为一名专职摄影记者。

  我目前在新华社欧洲总分社任摄影记者,主要负责欧盟、北约的日常新闻和欧洲地区的重要活动报道,范围涵盖时政、文化、社会、体育等所有发生在我管辖范围内的图片新闻,同时还要兼顾比利时当地的一些新闻。

  ▲ 2019年10月17日,法国总统马克龙抵达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准备出席欧盟秋季峰会。

  C:疫情爆发以来,社会文化活动取消,管控措施限制,对采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就讲讲疫情爆发以前的情况吧。

  ,每天晚上临睡前都要看看网站和邮箱,留意第二天有什么重要活动,然后去完成拍摄、发稿。驻外摄影记者不仅只是拍摄、处理图片,还要完成中英文的图片说明的写作。欧盟机构众多,日常活动排得很满,一天经常要跑好几场。

  ▲ 2020年9月14日,比利时布鲁塞尔,德国总理默克尔(上)、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右下)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中德欧领导人视频会晤后出席线上新闻发布会。

  除此以外,还要紧绷着弦,盯紧Twitter等社交媒体,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经常发完稿已是深夜,第二天赶早又得起来。我目前工作用两台相机,每天保证至少有一台相机是满电空卡状态,可以随时拿起来就用,以应对突发新闻。

  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第一属性。你如何在真实性划定的框架内,融入自己对新闻摄影的理解?C:没错,一张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首先必须是真实的,

  ,如果超越了底线j9九游会,哪怕这个作品拍得再好,都不能称其为新闻摄影。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2015年就以涉嫌造假为由,取消了当代热点类组照一等奖《欧洲黑暗之心》的获奖资格。我认为好的新闻作品,既要有很强的新闻属性,又要有

  ,即一张照片的新闻属性和摄影属性都尽可能地实现最大化。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总是很难得到的,工作时间越长越觉得如此,很多拍摄容易陷入到定式和套路里。

  ▲ 2019年4月25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欧盟-日本领导人会晤后出席记者会。

  我不敢说自己形成了什么风格或者语言,我更倾向于去创作一些简洁明快的作品,能一目了然反映主题的。我拍摄的最多的场景就是各种各样的

  ,通常会议报道我们的拍摄位置比较固定,看起来很好操作,设定好白平衡和曝光,按快门就行了。但如果想拍出令人满意的照片,只会按快门是远远不够的,何况现场还有这么多同行,同场竞技更考验水平。新闻的发生瞬息万变。我首先要做的就是

  注意力高度集中,主体人物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可能是重要的新闻点,一低头一走神就会错过,而且现场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不是那么容易判断新闻点,所以我只能尽可能地不错过任何一个瞬间。下面这张照片是我拍摄的冯德莱恩当选欧盟委员会新一任主席之后召开新闻发布会,我捕捉到了她掩饰不住的开心,并

  这张照片播发后反响非常好,当时德新社两名记者在现场拍摄,最终德新社做的图片专题并没有用自己记者的照片,而是选用了我拍摄的这一张照片。

  还有一个我觉得特别重要的考量是要充分利用现场的各种元素,旗帜、地板、标语等等,

  利用好了都可以赋予图片不一样的解读,融入摄影师自己的拍摄思路。比如,下面这张,时任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在一次欧盟峰会后出席记者会,当时峰会的主要议题是英国“脱欧”,双方来回谈判了很久,一直没取得有效进展,这次峰会英国已经做出了很多让步,离达成协议已经很接近了。我得知这一消息后就一直想捕捉到一张

  。在看到发布会现场的布置之后,我瞬间设计好了构图,就等着特蕾莎·梅走上台来捕捉一张她低头的照片。万事俱备,剩下的就靠运气了,摄影很多时候都是偶然和必然的结合

  ▲ 2019年4月11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出席新闻发布会。

  G:你的组图作品《“透明”的两会》,曾获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我感觉无论是在驻外拍冯德莱恩,还是在国内拍摄两会,你在拍摄时总会尝试去为拍摄设计一个清晰的表达主题。

  C:这组作品的拍摄原理很简单,借助手机,先用手机拍摄一个主体,然后缩放到适合的透视比例,再用相机拍摄,营造一个画中画的效果,实现一个视觉上“透明”的寓意。这组作品并不是为了形式而拍摄,

  C:没错。我再举两个体育摄影的例子,也都是刻意地去利用了现场的元素。第一个是中国选手肖若腾参加体操世锦赛单杠比赛,我在前面几天的拍摄中

  一直想拍出他腾空的优美姿态。我围着赛场绕了很久终于找到了这个侧面的位置,这里其实不是拍摄的最佳位置,其余所有摄影师都集中在正面或者背面,我之所以选择侧面是因为我发现了近处白色领奖台在长焦镜头的虚化下能营造一种别样的美感,画面非常简单,只有黑白红三种颜色,j9九游会像极了在云端翻腾的感觉,正好契合了他的名字——若腾。

  采取了一个很低的角度拍摄,目的是把人物和背景里的奥运五环旗拍在一起,捕捉运动员“冲”向奥运会旗帜的瞬间,来表达此刻的努力拼搏是为了冲向星光闪耀的奥运会。

  ▲ 2019年10月12日,韩国选手吕瑞星在跳马决赛中。最终,她以14.183分的成绩获得第八名。

  ,最终才有可能得到一张比较满意的作品。我们在现场还承担着很重的报道任务,还需要多角度的拍摄,说白了就是要先保证常规的发稿图片,才有可能给自己腾出时间去创作几张作品。

  在新华社接近10年的拍摄经历,是否让你曾经质疑自己,带给你对摄影新的思考?C:毕业找工作那个时候,翻到了一本摄影相关的书籍

  ,作者是新华社的资深编辑陈小波老师,书本里讲了多位著名摄影师的故事,形式也都是问答式访谈,跟咱们这个很类似。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特别是看到这些前辈摄影记者用一张张照片见证历史,内心既羡慕又激动。这本书我读了至少3遍,不同的阶段去读都有新的感受,书里有多位资深摄影记者的人生故事,非常受用。

  ▲ 2019年10月6日,德国斯图加特。张铖拍摄的第49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女子资格赛,被评为当日新华社体育图片每日佳作。

  。来之前并不那么了解新闻摄影,还是以前泡论坛的路子,总是纠结怎么拍好看,忽视了照片的新闻性。举个例子,我有一次去武汉大学拍樱花,照片传回编辑部,一位资深的终审老师打电话问我,为什么只拍了花不拍看花的人呢,我当时还很得意,说,人太多了,j9九游会拍出来不好看。她听了,语重心长地跟我说:“花拍得再好看,也只是一张美图而已,缺少了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一张新闻照片的灵魂,看花的人多,本身就是一种新闻,武汉大学把赏花门票从10元涨到20元,依然挡不住游客的脚步,这本身就是一个新闻,而且现在关于武大是否应该收赏花门票的事议论的很多,是舆论应该关注的热点,而不只是聚焦在花有多美。“

  ▲ 2019年12月2日,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出席欧洲议会听证会。

  C:我举三位新华社的大师吧,他们的作品对我影响很深。第一位是兰红光老师,他深耕时政新闻几十年,拍摄了诸多经典的载入史册的瞬间,我现在拍摄欧盟的时政新闻,经常要去翻兰老师的作品学习。

  第二位是吴晓凌老师,他的作品《血染赛场》曾获得荷赛金奖,堪称捕捉瞬间的典范。

  第三位是费茂华老师,也是曾获得过荷赛的大师,费老师体育摄影玩转地出神入化,体育照片美得像风光照,充满诗意。

  三位老师都是我的同事,很遗憾还没能跟他们一起参与过拍摄,少了很多现场学习的机会。

  C:平时我会关注很多优秀的新闻摄影师的作品j9九游会,经常会看Getty图片社、路透社、法新社和发布的新闻照片,也会去网上看一些主流外媒发布的每日最佳图片,去

  还是有很多收获的,尤其是当你也在现场拍过同样的内容,这种学习和比较更有意义。

  欧美国家的优秀摄影记者高度专业化,业务划分得很细,时政记者基本上只专攻时政,娱乐记者基本上只拍娱乐。举个例子,路透社有一位拍欧盟新闻的老摄影记者,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干了20多年,非常有经验,他对欧盟这些官员分析地非常细致,细到拍摄对象习惯往哪个方向侧身,做什么手势,他都很清楚,看他的图片能学到很多东西。

  ▲ 2019年7月16日,在法国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总部,冯德莱恩当选后与一名欧洲议会议员拥抱。

  另外,在接到一个具体的拍摄任务后,我会做一些准备工作。比如拍摄一场发布会,我会

  ?C: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刚工作时拍摄的组照《地铁里的数字生活》,这组作品获得了2012年下半年的社级优秀新闻,算是在我们单位层面一个比较高的鼓励了。现在看来,这组作品拍摄得比较稚嫩,能完成

  新闻摄影不是只有大事、要闻,普通的社会现象依旧可以成为关注点并且做出大文章。现在看这组作品,大家可能都会觉得好笑,地铁里玩手机也是新闻?可放在2012年,智能手机刚刚大范围普及,4G网络还没铺开,地铁里看手机的并没有多少人。

  ,行色匆匆的地铁人流中,数字伴随着出行的人们,成为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符号。很有意思。

  这些照片线年前移动数字化刚过兴起时人们的状态。这组稿件帮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2013年我工作的第二年,一直在拍摄类似的图片专题,

  我们现在有专门的新媒体采编团队,一直在尝试用更受欢迎、更易接受的语言和风格来重新整合摄影报道,突破了传统的摄影发稿形式,用海报、视频、动图、表情包、H5页面等更多的方式来呈现摄影作品。其次是拍摄手段的变化,现在的摄影记者不只是用相机在工作,我们也紧跟技术趋势,无人机、手持云台、手机、GoPro、全景相机都能玩得转,

  ▲ 2017年9月12日,航拍演员在浙江省仙居县溪港乡金竹岭脚村表演油纸伞旗袍秀。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全民拍摄的时代,单靠专职记者很难去覆盖所有第一手的素材,比如一个突发事件,记者跑得再快,也不如身处现场的居民拍得快,为此我们发展了很多签约摄影师,也面向普通民众开展了供稿渠道,能充分发挥自媒体速度快的优势。我个人在2014年至2018年整整5年时间从事的都是摄影的新媒体报道,

  在融媒体时代,我们经常需要单兵作战,独立完成文字、摄影和视频三项任务,从策划、采访到后期制作。

  ▲ 2014年11月11日,北京,几名来自北京大学的志愿者在北京怀柔雁栖湖的APEC新闻中心摆出“APEC”的造型。当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怀柔雁栖湖闭幕。

  C:大多数自媒体并非是做新闻报道的,而是以评测、探店、生活服务为主,他们更注重传播价值,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挑战,我个人觉得最大的冲击就是以传统形式发声的主流媒体在互联网上传播越来越难。自媒体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信息生态,发布内容多样,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多元,此外自媒体在时效上可以比传统媒体更加迅速。

  自媒体上很多内容并不属实,甚至还存在诸多恶意夸大、言过其实以及虚假信息,很多自媒体还因为缺少专业知识储备导致深度的解读分析不够。而这恰恰是主流媒体的优势,我们有严格的“三审一校”机制,图片的每一个角落、图片说明的每一个字,都要来会被编辑审看,确保传递给大众的信息是线

  C:这是一个相当宏大的话题,我简单谈谈自己的认识。第一个层面,新闻摄影可以简单理解为用于新闻报道的摄影作品,它的首要意义就是报道新闻、传播信息,合格的新闻摄影作品能最大程度地传递信息,

  ▲ 2020年2月3日,米歇尔·巴尼耶召开记者会表示,欧盟准备与英国达成紧密的贸易关系,但双方关系要平等。

  我整整在这个盲童学校待了一周。这期间孩子们对我很好奇,不停地来摸我的相机、跟我聊天。

  我简单设置好了相机,告诉他们怎么使用,我在一旁用手机记录下他们拍摄的样子,为了拍下他们的脸庞,我教会他们把相机放在头顶来拍摄。

  最让我感到开心的是,这组稿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不少公益机构、企业,甚至还有国外的NGO,都在看到作品之后联系我,想给盲童学校进行一些捐助。

  G: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功能层面,新闻摄影也可以实现和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比肩的价值。

  ▲ 2019年2月28日,比利时布鲁塞尔。当日,比利时各地学生走上街头参加,要求政府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

  G:你曾经记录过一些突发性的重大社会事件,比如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

  ▲ 2015年8月,张铖在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现场采访拍摄。

  我和一位同事一起组成了第二波,8月14日我们领到了单位配发的防毒面具等应急物资,带着相机就赶到了现场,接替第一波摄影记者。

  ▲ 2015年8月15日,在距离爆炸核心区不足500米的高架桥上拍摄的受损的汽车。

  G:你是否深入到相对更加危险的核心区进行拍摄?面对这种危险的拍摄环境,你当时真实的内心活动是什么样的?

  C:我和同事两次进入了爆炸核心区。当时核心区的搜救已经差不多结束,到处都是烧焦的汽车残骸和爆炸过后的惨烈痕迹,我们当时顶着高温天气,因为害怕化学品有刺激,穿着长袖戴着简易防毒面具,四处找寻可以拍摄的新闻点。核心区还是很危险的,虽说爆炸早已结束,但很多遗留的化学品还没有清理出来,我们在拍摄过程中就遇到了装有化学品罐子的爆燃,索性离得还有一些距离,没有直接受到伤害。

  ▲ 2015年8月16日,救援人员继续深入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现场开展救援、采样监测工作。

  即便是离核心区两公里外的居民楼里,也依旧有很多安全隐患,当时爆炸产生的气浪把大部分玻璃都震碎了,我们去报道时居民都已疏散走了,楼里没水没电,我们走着爬上20多层的高楼,楼梯、过道里都是玻璃碎渣,一不留神就会滑倒。

  说实话真处在现场的时候是没时间考虑到内心活动的。事后想想,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

  不知道现场还有多少化学品、不知道还会不会发生再次爆炸、不知道我们所采取的防护措施是否足够有效,但更多的是难过,

  这里比我看过的任何电影镜头都让我震撼。我在一位住户满地狼藉的家里看到几条金鱼还在缸里欢快地游荡,心里生出些许安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随后的几天,我们深入到现场拍摄救援人员、技术人员的工作,背着器材爬20多层楼到现场周围受损的居民家里,多角度地报道整个事件。通讯社的报道要求比较高,

  C:一类是客观层面上,虽然事情的发生并不受我控制,但很后悔没有好好珍惜拍摄机会。比如,2019年3月我去巴黎采访间隙去游览了一下巴黎圣母院,完全是走马观花看了看,就带了一个镜头,随便拍了拍,总觉着以后有的是机会再来,下次再来好好拍一下,结果,一个月不到,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损毁严重,重新开放还不知道要什么时候,心里满是遗憾。

  再比如,我刚工作的时候有幸采访过一位骨科泰斗,301医院的卢世璧院士,当时是汶川地震五周年,请他回忆一下08年赴现场救援的故事。采访本身很简单,万万没想到80多岁的老院士准备了一个特别详细的PPT,怕我们不理解专业术语,耐心地给我们讲了一个多小时。去年3月份在网上看到卢院士去世的消息,我又难过又懊恼,恨自己为什么没在那次采访中多为他拍一些照片、多讲讲他这为医学奋斗的一生。

  ▲ 上图:2013年4月23日,卢世璧在同记者分享他参与“5·12”汶川地震救援时的经历(张铖 摄);下图:2008年6月2日,卢世璧院士(右)在总医院与医疗队员共同救治地震伤员(照片由卢世璧提供)。

  ,最常见的情况就是镜头没有带够,要么离得太近拍不全,要么离得太远拍不到,只能干瞪眼着急,挫败感非常大。我第一次去欧洲议会拍摄的时候,带了大三元镜头,心想怎么也够了,到了现场发现无法进入到内场拍摄,只能在外场,我一下子就傻眼了,200mm的焦距只能远远拍到主席台,无法拍摄特写。这次挫败让我彻底长了教训,下次再去我专门借了一台M43的机器配上100-400mm镜头,实现800mm的等效焦距。

  最关键的时候脱焦了,这种情况在相机不具备人眼识别对焦功能之前经常发生。你必须对自己使用的器材很了解,

  ▲ 2020年1月8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总部,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左)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出席记者会。

  这些挫败感让我不断成长,知耻后勇,知道了一定要珍惜每一次拍摄机会,把每一次拍摄都当成唯一一次,尽最大努力拍好不留遗憾,也让我逐渐学会应对各种意外状况。

  阻碍相对来说更多一些,我脸皮比较薄,不够放得开,很多要主动联系的采访我都要克服很大的心理障碍。碰壁了之后也缺少坚持磨下去的勇气。我也不太善于交朋友,很多采访对象也都慢慢断了联系,在此对我所有的拍摄对象说声抱歉,请原谅我不太会打理人际关系。

  刚刚摸到了皮毛,还远未抵达核心。回顾这些年的从业经历,我以前经常会幻想什么时候能赶上一个历史大事,研究怎么出大片怎么出绝片。现在的我,更踏实了,与其坐着等大事掉到自己头上,不如着手好好研究怎么拍好小事。

  单位的前辈们常说一句话,我觉得是新闻摄影很真实的写照,叫“年夜饭好张罗,一日三餐难做”,真遇到大新闻大事件,反而好组织报道,最难的反而是这些日常的零零碎碎的小新闻、每年都要重复报道的“四季歌”,我现在更愿意去研究这“一日三餐”上,在小新闻里找亮点,在熟悉的地方找风景,在套路里寻求创新,也是一件乐事。

  ▲ “小新闻”里,张铖找出了平实动人的风景。黄景文、杨应芝夫妇来自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目前在中建二局三公司北京林业大学食堂公寓项目打工。他们1987年结婚,30年来从未拍过婚纱照。2016年12月3日,新华社记者联系了专业的婚纱摄影机构,为他们免费拍摄一组婚纱照,作为送给他们的新年礼物。

  黄景文夫妇大半辈子都在村里务农,2014年才来到北京打工,想多赚点钱补贴家里。黄师傅说,“结婚的时候条件差没拍过婚纱照,线岁了还能像年轻人一样拍个婚纱照。”为了生活j9九游会,他们远离家乡,从事着艰辛的劳动。然而,在镜头前,在影楼里,他们把失掉的青春重新找回来,同样光彩动人。

  好的平台,好的位置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压力。我作为通讯社的摄影记者,承担的责任相对更大一些,报社记者可能只需要出一张照片见报就可以,通讯社的记者要求必须全程覆盖整个活动

  就国外的重要活动来讲,很多活动的拍摄位置都是一代代前辈记者努力争取得来的,举个例子,戛纳电影节红毯,新华社摄影师的固定位置是11号,这是很多记者努力的结果,在200多个排号里争取到相当靠前的位置。我在这个位置上拍摄,一是要完成我的报道任务,二是要对得起这个位置,让活动的新闻官看到我的努力,这样才有可能继续争取到更好的位置。

  ▲ 2019年5月17日,在法国戛纳,美国模特贝拉·哈迪德亮相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痛苦与荣耀》首映红毯。

  深圳甲级写字楼空置率达24.5%,自2019年来,基本每年空置都超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