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新闻摄影融合之路
动辄几万元的摄影器材配置、复杂的摄影技术,摄影曾为少数专业人所独有。但随着数码洪流汹涌而至,摄影进入门槛越来越低,人们可以毫无顾虑地制造影像,还利用号称“电子暗房”的计算机软件对图像进行二次加工,使原始图像的最终效果存在无限可能;不断升级的网速又让图片传递更加快速、便捷;移动互联网和手机摄影的不断进步,为即拍即发提供了方便,曾经风光无限的摄影开始走下神坛,与大众“握手”。
影像与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传统媒体新闻摄影的传播形式带来了变革,新闻摄影已不是专业性摄影记者的行业专利,越来越多的非职业性摄影师加入到新闻摄影的队伍当中,并且经过长时间的锻炼,逐步呈现出签约摄影师、专业拍客以及普通市民等众多主体参与新闻摄影创作的发展局面,使新闻摄影在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以及传播形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全民摄影将中国媒体推进视觉传播时代,对新闻摄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靠摄影记者单打独斗已显现出其局限性,新闻摄影被推到峰口浪尖上。
在此情况下,平面媒体正殊途同归地走上思想与观念取胜的道路,从信息的提供者向思想的提供者转化, 新闻整合成为传统媒体抢占制高点的重要手段。新闻摄影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必须参与媒体新闻报道的整体策划中,而不仅仅作为美化版面的一个工具。
顺应潮流,整合新闻摄影资源,创新新闻摄影的内容、理念、流程和手段,是新闻摄影报道在全民摄影时代增强影响力的必由之路。近两年来,湖北日报在加强新闻摄影整合上做了如下探索。
长期以来,文字与摄影是两张皮,除了重大事件报道或指令性采访外,经常互不联动。有些适合图片报道的新闻事件常常被文字部门浪费,而摄影记者因为没有战线,信息不灵,j9九游会常常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仅靠自己的信息网苦苦单兵作战。
我们主动将摄影记者挂靠到各相关文字新闻中心,参与他们的策划,宜文则文,宜图则图,密切配合,得到各文字部门的大力支持,图文报道相得益彰。
通过这种联动,摄影记者能参与所在文字部门的策划报道,每天的采前会值班老总根据各部门所报新闻线索,分配适合图片表现的新闻信息给摄影部门,实现了新闻资源的共享和策划报道一体化。
不少人认为,全民摄影好像挤压了专业摄影记者的生存空间,有的甚至认为可不要专业摄影记者了。我国著名摄影记者贺延光则认为,挑战只会让摄影记者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强调你的专业性。只有专业性突出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容易被别人替代。”
著名摄影记者于文国对此表示认同:“这是时代在倒逼摄影记者走更加专业化的道路。” 他指出,从事新闻摄影的专业群体应该秉持一种自信、理性、专业的态度。
新华社原社长李从军有30年摄影经验,他在一次新华社摄影职业化建设会上曾讲过这么一段话:“现在数码相机,高度智能化,谁都可以拍个好画质……但往往产生误区,认为呀,你专业的不行了,可以不要专业的了……如果我们大家都这么认为,那谁还去钻研专业?对学术方面的权威,一定要有敬畏之心、崇敬之心!这应该是我们通讯社、我们新华社新闻从业人员绝对的一个基本素质!”
在人人都可拍到好照片的时代,受众对照片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如果一张照片有瑕疵,读者马上就有质疑。因此,摄影记者更要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专业水平。拿着专业照相机并不等于你就专业。一个人拍到一两张好照片并不难,难就难在一辈子都能拍到好照片。
在一场足球赛中,球迷们常常抱怨球员缺少“临门一脚”的功力。面对稍纵即逝的新闻事件,其瞬间性、不可再生性,要求摄影记者要有过硬的抓拍基本功、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能敏锐地、准确地抓取决定性瞬间。就像一个人进了琳琅满目的百货店,选择哪件东西,主意得自己拿。主见从何而来?来源于自身的专业素质、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为此,我们不断加强专业素质培训,经常进行内部沟通和业务交流;每周召开业务例会,由记者分批谈学习心得,点评图片;调整奖惩激励机制,向好照片、好创意倾斜。近4年来,湖北日报共有3幅(组)入围中国新闻奖定评,每年策划的图片专题报道约30期,其中一些专题报道在全国和省里获得较高新闻奖项。
新闻摄影的规律要求记者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第一现场,但报纸仅靠几名摄影记者很难做到这点。动员广大业余摄影人参与办报,不仅能减少采编成本,还能提高时效性,更能让报纸新闻图片丰富、鲜活。而且,大众摄影如滚滚潮水,席卷而来,为摄影行业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
如湖北省宣恩县新闻中心现有职工11人,其中10人配备了相机。2014年1-9月,共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湖北日报等省以上党报媒体播发图片600余张,还有大量图片被国内外都市媒体、网络、微信、微博转载,与去年同期比,用稿量上升40%左右。通过摄影的方式向外推介宣恩,已成为宣恩对外宣传主渠道。
顺应新的形势,我们抓大放小,将各地的日常新闻摄影报道交给通讯员,壮大具有展示、投稿、销售于一体的视界网图片库,每日通过联络群与通讯员及时沟通,不定期地组织摄影比赛;建立视觉中心联络群,加强与兄弟报纸摄影记者的业务交流,凝聚更多更优的摄影记者。通讯员和兄弟报纸摄影记者图片见报量占图片总见报量的三分之一。针对手机摄影的广泛性和便利性,我们正着手打造手机摄影应用(简称APP),为本报开辟一条新的图片来稿渠道。
在全数字化的媒体发展时代中,传统意义上的单一静态图片正在向综合性动态影响转型。信息在呈现形态上实现了图像、视频、文字与音频的统一化,再加上新闻信息的海量性,有效冲破了平面媒体自身版面有限性的束缚;从信息的即时性上来看,更是大大冲破了传统平面媒体在时间上的束缚;从信息的互动性上来看,更是打破了传统平面媒体在信息交流上的局限性。
为推动报网互动,报社制定奖励政策,鼓励记者参与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在重大报道时,摄影报道与网络合作,扩大了报道影响力。
2014年,湖北日报承担刘汉刘维涉黑案报道,在20多天的报道中,摄影记者每天先向荆楚网和官方微博发庭审照片。j9九游会j9九游会荆楚网的组图新闻《刘汉刘维案庭审直击:文明司法,保障权利》、《直击刘汉等36人涉黑案庭审 证人出庭》等被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近百家网站转载,有的将图片稿件在首页重要区域推荐,并在其新闻客户端进行同步推送。上海东方卫视等电视媒体新闻节目、专题节目中也主要引用来自湖北日报报道组的图片和稿件内容。稿件当天,通过百度检索“刘汉”显示的结果90%出自湖北日报报道组,其中图片微博“刘维:江湖义气太重造成了我今天这样”点击量高达10.3万,转发37次,评论127条。
2016年湖北连续遭遇6轮强降雨,湖北日报视觉新闻中心在报纸上连续刊登了9期抗洪抢险画刊,同时,与湖北日报网(荆楚网)、湖北日报(动向新闻)客户端合作,推出了集图片、动画、声音、文字于一体的H5《致敬,向险而行的子弟兵!――写给正奋战在抗洪抢险前线的人民子弟兵》,网友纷纷转发接力,仅20天的时间,条微信阅读数达736万,向人民子弟兵敬礼的人数达736多万人。
2017年,湖北日报加快新媒体融合,实行湖北日报客户端频道制,将客户端图片频道内容制作、交由视觉新闻中心运作。试运行1个多月来,图片频道――视界每天发稿5条,推出了VR、航拍等专栏,每日图片几十张,单条稿件阅读量大多在1万以上,有多稿件被多家网站、客户端转载。新的表现形式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增强了可读性、互动性和传播力。
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满足报纸日益增长的图片需求,新闻摄影仍存在个性缺失、片面追求形式美、缺乏人文关怀等问题,记者的专业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职业精神仍需培育,新媒体的报道策划、整合能力有待加强。